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21-1936年的汕头市中山公园。通过介绍近代汕头建设公园的动因、历程,分析中山公园的建设内容、风格、功能,以及公园对汕头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讨论公园这一个西方事物如何在中国出现,其内涵怎样从游乐演变成为党化,从西方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空间——党化空间。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山公园建设的历史背景。因历史的风云际遇,19世纪末期,汕头从原来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贸易港口,崛起了一个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官僚控制的海上贸易实业家集团,并承担起地方社会的公共管理责任。活跃的海内外贸易以及和外界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汕头很容易接受西方的各种观念,较早就出现了公园这样的近代事物。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汕头市政建设的主体,即政府和商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近代汕头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公园被纳入了市政建设者的视野,建设公园不但有利于公共卫生和公共娱乐,也可以用来社会动员、训导市民、教化百姓。在“地方人办地方事”理念的指导下,商人的力量也参与了公园的建设,分享了部分国家的权力,并发挥了中坚力量的作用。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中山公园的建设过程。汕头埠从园林到公园,从中央公园到中山公园,概念及名称的变化,也是政府、民间观念变化的反映。至民23年,公园的景观已经同民14年开幕之时有很大的变化,不但表现在公园的环境更加优美,设施更加完备,游乐的方式更加齐全,而且其功能在多元化的基础上,主题更加凸现,那就是大量的具政治上教化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的大量出现。 第四章主要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中山公园对汕头社会的意义。公园改善了汕头城市的环境卫生,为市民创造了一个集古典园林、西洋花园、饭店、茶馆、剧院、游乐场、照相馆、体育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也成为了国家实施党化的新的场所和途径。 结语进一步探讨公园这一事物在中国的出现,但其内涵如何发生变化,从西方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空间——党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