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隐喻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与传统的修辞学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看待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人类的语言形式,更是对人的头脑和经验行为的一种反应。许多专家和学者已经在多元视阈下对隐喻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最近几年,认知语言学领域更是将隐喻研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对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研究或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研究等。莱考夫和约翰逊曾经提出我们的认知系统是我们辨别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主体。而隐喻正是其中一种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了解那些抽象和客观事物的途径。大部分基础概念本质上都是隐喻的。对此莱考夫也提出了几种经典的隐喻模式,如“争论是战争”。“战争”作为始源域,而“争论”作为目标域,通过跨域的映射,我们将“战争”这个具体概念系统中的相关特点投射到了“争论”这个抽象概念系统中。同时,他也强调我们只需要关注目标域和始源域之间的共同要素,而回避不相同的要素。在1995年,罗勒通过对海湾战争中美国领导人在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情况研究观察得出,通过运用适当的隐喻,美国政府成功地动员人民参与了战争。这证实了隐喻在日常生活和政治语篇中的重要性。而在2002年,莱考夫更将隐喻这一概念引入到政治语篇分析当中。他提出概念隐喻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对政治语篇中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说话者的意识形态和意图。对于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研究,国内外虽然已经得出很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政治语篇的研究,对国内政治语篇的分析,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因此本文尝试在认知的视阈下,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国的政治语篇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0年问,国家主席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作为语料。本文以概念隐喻作为理论支撑,辨别出十篇语料中的各种概念隐喻,通过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对隐喻的使用频率和方式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概念隐喻在中国政治语篇中的作用、变化趋势及概念隐喻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通过对这10篇政治语篇中的1120个隐喻进行分析,本文可以归纳出中国政治语篇中较常使用的概念隐喻类型: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植物及身体隐喻、围棋隐喻、圆圈隐喻、机械隐喻,戏剧及文章隐喻。其中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和植物及身体隐喻是较为稳定的几种隐喻形式。2003年以后,由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和实现,圆圈隐喻和围棋隐喻的使用频率大幅度的上升。尽管,隐喻的使用者和时间背景不同,但是由于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世界认知,所以隐喻具有一定稳定性;但不同的社会阶段和政治经济差异也决定了隐喻使用的不同取向。另外,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得出隐喻是构建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江泽民主席还是胡锦涛主席,他们都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把人们不熟悉的政治概念投射到人们熟悉的日常事物及概念上,从而达到说服民众,引起共鸣和服从自己的目的。本文末尾总结了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三种功能:劝说功能,控制功能和桥梁功能。通过分析隐喻的运用情况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本文得出隐喻的使用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寻求一种简单的理解隐喻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涵义的方法,帮助读者运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来理解中国政治语篇,从而简化隐喻的理解过程,帮助读者更好的体会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从而为国内的概念隐喻研究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