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内在能力、衰弱对社区高龄老人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比较背景: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健康老龄化目标,重点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并通过外在支持促进个体残留功能的发挥,以避免跌倒、失能等不良事件发生。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IC)是个体的体力和脑力状态的总和。关于老年人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国内外研究报告多见于与躯体功能或认知心理功能单个方面、或慢性疾病、或衰弱的关系,而老年人内在能力对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相关研究较少,国内报告更少。本研究通过在长者友善社区,调查内在能力对于高龄老人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并与衰弱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旨在对WHO提出的主动健康、预防为先的推荐进行验证,以期得到针对社区高龄老人简单有效的评估干预方案。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8月北京泰康之家燕园独立生活区75岁及以上居民,该社区特点是支持系统和环境优良。基线时采集人口学资料、做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其中衰弱采用Fried表型评估,内在能力采用IC量表筛查,采用躯体生活自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2年后(2020年9月)随访,记录不良事件即功能下降(2年后ADL较基线下降至少1分)和跌倒发生情况。数据整理录入CGA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应用逻辑回归分析IC、衰弱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根据 DeLong 检验,分别比较IC和衰弱在调整混杂因素前后AUC的差异。结果:基线入组230例老年人,完成2年随访212例。在212例老人中,平均年龄83.8±4.4 岁,女性 59.4%(126 例);IC 受损率 77.4%(164 例),衰弱 29.7%(63例)。2年后随访,109例(51.4%)老人出现功能下降,71例(33.5%)发生跌倒。逻辑回归分析显示,IC量表中定向力障碍和记忆力障碍可独立预测功能下降,OR分别为 4.970(95%CI:1.548-15.952)和 2.805(95%CI:1.378-5.710);起坐试验时间延长、体重下降和兴趣减低可独立预测跌倒发生,OR分别为3.102(95%CI:1.406-6.845)、6.282(95%CI:1.203-32.802)和 2.708(95%CI:1.183-6.202)。AUC 显示,IC预测功能下降(0.814 vs 0.738)和跌倒(0.806 vs 0.766)的能力均高于衰弱。比较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的AUC,IC预测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功能下降:0.814 vs 0.834,p=0.117;跌倒:0.806 vs 0.834,p=0.091);衰弱的预测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功能下降:0.738 vs 0.795,p=0.013;跌倒:0.766 vs 0.815,p=0.026)。结论:社区高龄老人普遍存在内在能力受损。与衰弱评估相比,IC量表可以明确定位老年人内在能力受损的短板维度;并且不受社会人口学因素影响,能够有效预测功能下降和跌倒的发生,有助于医疗保健人员为老年人制定个体化的整合照护方案。第二部分内在能力、共病影响社区高龄老人不良事件的效应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约半数老年人存在共病(Comorbidity)。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WHO倡议,卫生保健工作应由以疾病为中心的亚专科诊疗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医护照料模式,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IC),延缓功能下降,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在我国社区高龄老人不良事件的管理中,内在能力和共病的影响效应如何,两者是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老年人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相关证据有限。因此,本研究通过在社区高龄老人中探讨内在能力、共病对老年人不良事件的影响效应,以期帮助医疗保健人员明确社区高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8月北京泰康之家燕园独立生活区≥75岁的230例老年居民,基线时完成信息采集,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和老年综合评估,其中内在能力采用IC筛查量表,共病采用查尔森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2020年9月完成2年随访,记录不良事件即功能下降和跌倒情况。数据资料均整理录入电子数据中。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分别构建功能下降和跌倒的路径模型,根据路径分析,将IC和共病分别作为中介变量,计算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IC和共病影响不良事件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212例老年人完成2年随访,其中功能下降者占51.4%(109/212例),出现跌倒者占33.5%(71/212例)。根据路径分析,结果发现内在能力影响老年人功能下降、跌倒发生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其效应值分别为0.430,0.369,而CCI无显著影响效应。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效应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婚姻、教育水平后,内在能力影响功能下降、跌倒发生的总效应仍显著为正,分别为1.184和0.915;CCI作为中介因素,其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效应分别占5.4%(0.064)和0.8%(0.007)。在年龄影响老年人功能下降、跌倒发生的效应路径中,内在能力作为中介因素,产生的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分别为0.018、0.015,均明显高于共病作为中介因素产生的效应(功能下降:0.002;跌倒:0.000)。结论:内在能力水平可显著影响社区高龄老人不良事件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共病在老年人功能下降、跌倒发生过程中影响微弱。在社区老人健康管理中,对于高龄、共病老人,应常规进行内在能力筛查和评估。第三部分社区高龄老人内在能力、衰弱的变化轨迹和相关性分析背景:为了延长高龄、衰弱老年人居家自立生活时间,WHO推荐以维护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IC)为核心,进行社区老年人个体化、整合照护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这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衰弱(Frailty)被认为是内在能力下降轨迹中的一个阶段,与老年人多种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迄今,国内关于高龄老年人内在能力变化轨迹和衰弱状态转归方面的纵向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观察社区高龄老人内在能力和衰弱的2年变化轨迹,探索两者的关系,以期指导医疗保健人员基于内在能力,为衰弱老人制定精准性整合照护计划,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8月入住北京泰康之家燕园独立生活区的230例老人(年龄≥75岁)。基线时采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内在能力采用详版IC量表评估,包含运动、心理、活力(营养)、认知和感官5个维度,其中任一维度功能受损定义为IC受损。衰弱应用FRAIL量表定义,健壮和衰弱前期均称为非衰弱状态。2年后(2020年9月)再次评估IC和衰弱。描述IC和衰弱的变化轨迹,将2年后IC维度的功能变化定义为新出现的功能受损和功能改善。应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IC维度变化与衰弱变化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完成2年随访老人196例,平均年龄83.7±4.4岁,女性116例(59.2%)。196例老人中,基线衰弱者占23.0%(45例),2年后增至41.8%(82例);基线IC受损率为67.9%(63例),2年后增至81.6%(160例)。从2年衰弱变化轨迹上看,健壮老人中54.1%(46/85例)继续保持健壮,衰弱前期老年人有54.5%(36/66例)进展为衰弱,衰弱老人中22.2%(10/45例)转变为衰弱前期。从内在能力变化轨迹上看,基线无IC受损的老人2年后有50.8%(32/63例)出现受损,基线存在IC受损的老人2年后有57.9%(77/133例)IC进一步下降。从IC维度功能变化上看,2年后认知维度新出现功能受损的老人有25.0%(49/196例),活力维度21.4%(42/196例),运动和心理维度各有15.3%(30/196例),感官维度新出现受损的老人有9.7%(19/196例)。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内在能力中新出现的运动、活力维度功能受损与非衰弱老年人恶化为衰弱状态密切相关,OR分别为3.625(95%CI:1.348-9.747)、3.034(95%CI:1.229-7.487)。非衰弱老人新出现≥2个内在能力维度功能受损时,与衰弱发生关系密切,OR为1.981(95%CI:1.424-2.756)。结论:随着增龄,老年人内在能力呈现动态下降趋势。内在能力中新出现的运动、活力维度功能受损与非衰弱状态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关系密切。医疗保健人员应重点关注社区高龄老人的运动功能和营养状态,密切监测内在能力变化轨迹,以便早期制订实施个体化整合照护方案,延长居家自立时间,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