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锁”又名“圆锁”“完十三”“做十二”“圆辫”等。“开锁”仪式是在孩子成人之际举行的一种民俗仪式,是人生礼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简单来说是为了祈求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项仪式历史悠久,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长命缕习俗,现今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山西作为“开锁”仪式的起源地,即使是在本省境内,各地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它有着一套相当繁琐的步骤,类似于古代男子的冠礼、女子的笈礼。本选题对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的“开锁”仪式展开田野调查,旨在从“开锁”仪式的历史背景和传播现状入手,对“开锁”仪式背后的符号隐喻和关系建构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展现出传统习俗的原来面貌和内在体系。第一章,梳理“开锁”仪式的历史背景和传播现状。在祁县特殊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下,才孕育出这项传统且神秘的成人礼仪式。其历史可追溯回汉朝,仪式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蕴含了浓厚的“辟邪”与“求吉”意味。梳理完仪式的历史情况后,本文又进一步介绍了现今“开锁”仪式的发展状况,包括了仪式的基本内容与传播渠道两个方面。第二章,从家族记忆、伦理精神、媒介手段等方面揭示“开锁”仪式背后的符号意义。首先,从颜色符号、行为符号和时空符号三个角度指出“开锁”仪式不仅停留于表层,它对于人们记忆、灵魂层面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其次,“开锁”仪式传承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背后的价值意义,通过符号隐藏的内涵来建设想象中的共同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场神圣的典礼。最后,结合媒介这一新兴手段,指出媒介与仪式的结合,仿佛如一面镜子一般,正面是仪式作为媒介,反面是媒介作为仪式,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成就,才使“开锁”仪式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三章,剖析“开锁”仪式中隐含的各类关系。“开锁”仪式是一种传播,基于相同的地域、文化基础构建出相似的关系圈。在这个圈子中,有你、有我、有亲人还有国家。在仪式的展演过程中,相聚的人们共享同样的信仰和文化,种种关系交织在一起,帮助成员获得认同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有积极作用。在“开锁”仪式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开锁”仪式为代表的中华民俗文化,应从“传播环境”“传承主体”“传播渠道与内容”“传播观念”四个方面进行传承与创新。“开锁”仪式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典型范式,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才能历经千年而保持原貌。以“开锁”仪式作为个案研究,可以反映出中华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研究是具有研究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