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B15-23dtSCT的制备及其在T1DM免疫检测和免疫预防中的应用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oda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胰岛β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CD8+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s)在T1DM病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是胰岛β细胞的直接破坏者,对T1DM的发生和发展不可或缺。与其他自身免疫病一样,T1DM病程中存在表位扩展的现象,胰岛素(insulin, Ins)作为目前公认的启动抗原,对于其他自身抗原的暴露及相应CTLs的诱导有着关键作用。在常用的T1DM动物模型——非肥胖型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 NOD)小鼠中,胰岛素抗原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I限制性的优势表位是insulin B15-23 (LYLVCGERG,简写为InsB 15-23),由MHC I类分子H-2Kd递呈。本文旨在制备检测InsB 15-23特异性CTLs的工具并探究InsB 15-23特异性CTLs在T1DM病程中的作用。目前CTLs直接检测常用以四聚体(tetramer)技术为代表的MHC Ⅰ多聚体(multimer)技术,但需要先将原核表达的MHC Ⅰ类分子、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 β2m)与抗原肽体外稀释复性成MHC Ⅰ:肽(pMHC I)复合物,再将数个pMHC I单体多聚化,所以对抗原肽与MHCⅠ类分子的亲和力要求较高,低亲和力抗原肽难以制备出稳定的pMHC I单体,多聚体就更无从谈起。天然InsB 15-23肽第九位甘氨酸残基侧链过小,导致其与H-2Kd的亲和力很弱,使我们在研究工具上遇到了障碍。目前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将InsB 15-23肽第九位的甘氨酸突变为侧链更大的缬氨酸(G9V突变),以增强抗原肽与H-2Kd抗原结合槽的锚定能力。但有报道表明改造肽制备的多聚体的识别谱可能与天然肽有差异。为了寻求在不影响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天然InsB 15-23肽与H-2Kd的亲和力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二硫键捕获型单链三聚体(disulfide-trap single-chain trimer, dtSCT)技术。dtSCT技术是将抗原肽、β2m和MHC I类分子以柔性接头(linker, L)依次连接,并在抗原肽的C末端与MHC I类分子间引入了二硫键,将抗原肽“卡”在抗原结合槽中。这样整个融合分子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并能获得类似天然pMHC I复合物的构象和生物学功能。但是dtSCT分子中抗原肽C端共价结合的linker1的存在会迫使抗原肽最后一位氨基酸残基旋转90度,从而降低抗原肽与MHC I类分子的亲和力,这称为“C端凸出”。dtSCT分子的稳定性受抗原肽共价结合和“C端凸出”两方面影响,最终的净效应仍然与抗原肽与MHC I类分子的亲和力相关。目前已有多篇报道说明dtSCT技术对于病毒或细菌来源的亲和力较高的抗原肽效果很好,能够使dtSCT分子中的抗原肽对外源性肽竞争性取代的抵抗力比传统四聚体分子强1000倍。为了系统地检验dtSCT技术对InsB15-23肽这样的低亲和力肽是否适用,本研究构建了四种可溶性dtSCT (soluble dtSCT,简写为sdtSCT)单体分子用于四聚体制备,分别是 InsB15-23 sdtSCT、InsBG9v sdtSCT、InsBQ115E sdtSCT以及InsBG9Vv/Q115E sdtSCT,其中Q115E突变的引入是为了增强MHC I类分子与CD8分子的亲和力。研究证实,四种sdtSCT单体很稳定,并且制成的四聚体的非特异性标记水平都很低,对阴性对照小鼠BALB/c小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的非特异性标记水平分别为0%、0.06%、0.02%和0.07%,脾脏淋巴细胞非特异性标记水平分别为0.01%、0.03%、0.04%和0.05%;而商品化G9V传统五聚体对BALB/c小鼠的PBMC和脾脏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标记水平分别为0.07%和0.04%。可见自制的四种四聚体与商品化传统五聚体的非特异性标记水平基本相当。另一方面,自制的四种四聚体都能检测出4周龄NOD雌鼠PBMC中低水平的InsB 15-23特异性CTLs,分别为0.29%、0.69%、0.89%和1.03%,对脾脏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分别是0.03%、0.03%、0.15%和0.20%;商品化G9V传统五聚体对4周龄NOD雌鼠PBMC和脾脏淋巴细胞中InsB 15-23特异性CTLs的检出率分别为0.46%和0.09%。四种自制四聚体中,至少sdtSCT和InsBG9V/O115E sdtSCT四聚体对4周龄NOD雌鼠体内低水平InsB1 5-23特异性CTLs的检出率高于商品化传统五聚体。这样就从原核表达水平证明了即使是亲和力这么弱的InsB 15-23肽,dtSCT分子中肽共价结合的优势足以弥补“C端凸出”的影响,使sdtSCT型四聚体具有比商品化G9V传统五聚体更好的表现,说明dtSCT技术很可能是解决低亲和力抗原肽多聚体制备难题的一个好方法。由于Q115E突变不会引起四聚体识别谱的改变,且InsBQ115E sdtSCT四聚体的检出率又仅次于InsBG9V/Q115E sdtSCT,高于商品化G9V传统五聚体,所以本研究又构建了InsBQ115E的膜表达型dtSCT分子(membrane-expressed dtSCT,简写为mdtSCT)。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皮下免疫NOD小鼠,观察其体内诱生InsB 15-23特异性CTLs的能力,结果发现,InsBQ115E mdtSCT真核表达载体确实能在NOD小鼠的外周血和脾脏中诱生出更多InsB 15-23特异性CTLs。三次免疫后,mdtSCT免疫组NOD小鼠的外周血中InsB15-23特异性CD8+T细胞频率为1.93±0.55%,与空质粒对照(0.22±0.11%)有极显著差异(p<0.01);脾脏中InsB15-23特异性CD8+T细胞频率为0.83±0.31%,与空质粒对照(0.37±0.20%)亦有极显著差异(p<0.01)。这样我们又从真核表达水平对dtSCT分子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验证。最后,本研究还用InsBQ115E mdtSCT对3周龄NOD雌鼠进行了免疫干预,发现InsBQ115E mdtSCT分子能减轻NOD小鼠胰岛单个核细胞的浸润程度,并对NOD小鼠T1DM具有免疫保护作用,30周龄时NOD小鼠的发病率仅为9%,而空质粒对照组的发病率为60%。并且还发现这种免疫保护作用是IGRP非依赖性的。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引入MHC I类分子的dtSCT技术,成功制备出传统多聚体技术无法制备的低亲和力表位肽InsB15-23的四聚体,并经过了功能验证,证明了dtSCT技术在低亲和力表位肽的MHC I多聚体制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成功利用InsBQ115E mdtSCT对低周龄NOD小鼠进行免疫干预,显著降低了NOD小鼠T1DM的发病率,为T1DM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安全型更好的特异性免疫新疗法。但InsBQ115E mdtSCT对NOD小鼠T1DM免疫保护作用的详细机制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最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积极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即课程目标以意义协商和意义互动为引领,基于特定的主题情境开展意义探究的学习过程。然而,作为课程标准最具有创新性的教学与学习理念,当前“活动观”还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在微观层面。本研究正是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框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探究高中生写作“语篇能力”的发展研究。为了探究高中
畜禽的产肉潜力与其肌纤维数量密切相关,而动物胚胎发育后期和动物出生后,肌纤维数量基本已固定。胚胎肌肉发生主要依赖于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动物出生后的肌纤维数量。为了探讨家禽骨骼肌发育的受调控情况,特别是由成肌细胞向肌管分化的过程,本研究以鸡为研究对象,以鸡原代成肌细胞为工具,利用RNA-seq技术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
Hopf代数表示的张量积是Hopf代数及量子群表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地,不可分解模的张量积分解成不可分解模直和的分解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一般地两个不可分解表示的张量积如何分解成不可分解表示的直和人们所知很少,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将张量积作为Green环(或者表示环)的乘法.另一方面,在Hopf代数的结构以及分类的研究中,cocycle形变是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对于两个cocycle扭
目的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FS)是小儿时期发热状态下出现的惊厥发作,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多数患儿病程呈良性经过。少数反复惊厥发作患儿可出现脑损伤,从而影响其认知、学习和记忆等功能,有的甚至发展成癫痫。本课题主要研究热性惊厥患儿的视频脑电图(VEEG)特征与患儿热性惊厥复发、继发癫痫等预后的关系,从而明确VEEG在热性惊厥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
潮州音乐含中立音的调式音阶体现着潮乐人特殊的音律观念,这种音律观念通过有品乐器上的“品位”得到了物化的显现,可听、可观、可感,便于调查研究。因此,笔者选取了潮州音乐中的有品乐器——琵琶、中阮、月琴、秦琴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潮州音乐有品乐器的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的简要梳理,目前对于该论题的研究可以主要分为乐器学与律学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值得借鉴与有待深入的部分都对本文的研究思
有限域上的指数和不仅是数论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研究对象,而且在通信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多年来,利用数论和算术几何中的方法,人们对指数和的上下界的估计已得到一些深刻的结果.在通信领域中,有限域上的指数和在编码和密码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编码理论中,我们可以利用指数和来估计线性码的最小距离;在CDMA和OFDM通信系统中需要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能较优的周期序列,这相当于构造一系列绝对值较小
本文以两宋社会间流行的泥塑磨喝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学界既有成果基础上,结合两宋时期的笔记、诗词、方志、话本等文献与两宋婴戏视觉文化中相关实物材料,以讨论在两宋社会历史背景中、人的观念信仰中,泥塑磨喝乐所代表的物质性与人的关系。通过对两宋文献中“玩具”概念与“磨喝乐”相关记述的分析,将两宋文本中的“磨喝乐”还原为“物”的三种形态:艺术品、商品、偶像。由此构建起制作——售卖——使用的逻辑链,而作为艺术
19世纪的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人民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饱含着高度的民族性与思想性。他的艺术语言是值得研究的,他谙习油画的表现方法,长于总结色彩、构图等层面成败的经验,是一位有着深度艺术修养的画家;他的创作题材是广泛的,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了众多以风俗和风景为题材的作品。他就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领航人,巡回展览画派的舵手——克拉姆斯柯依。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视觉图像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来梳
在雕塑中“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何恰当地处理“空间体现形式”是雕塑艺术创作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浮雕的空间体现形式直观看是对于现实物理空间的处理结果,往深处看则可以联系到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背景,其中绘画性空间语言在浮雕作品中出现的很多,尤其是薄浮雕,并且对于展现画面内容很有帮助。本文先简述绘画与薄浮雕中的空间体现形式,通过比较发现共同点。通过对中西方薄浮雕中出现的不同空间体现形式的
中国壁纸图像,是中国外销的艺术产品之一,18世纪流行于英国和欧洲大陆。在英国,壁纸张贴在英国贵族阶层的乡村别墅及庄园内,分布广泛,目前全英发现可考的中国壁纸多达169处,遍布英国全境。笔者选取了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城市普利茅斯的索特莱姆乡村别墅中书房的壁纸作为本文的案例,试图通过对书房壁纸图像的分析,对其图像来源和图像产地进行追溯和讨论。笔者通过对索特莱姆书房的中国壁纸图像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壁纸不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