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防治癌症意识的增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IN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其进展为子宫颈癌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完全可能阻止其发展为子宫颈癌,并且彻底治愈。目前妇科临床就CIN的治疗原则而言:病理诊断学CIN1级可采取保守治疗、局部烧灼或随访观察,而CIN2级则需要LEEP刀环形锥切术等手术治疗;故病理学检查正确诊断CIN1级与CIN2级对妇科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病理学诊断是形态学与经验学的方法,有时由于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以及病变自身不典型等因素,很难将CIN1级与CIN2级准确地鉴别出来,从而导致一些病例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敏感、准确、稳定与客观的方法或指标来辅助病理学诊断。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子宫颈鳞状上皮从癌前病变到子宫颈癌的转变过程中,几乎都伴有3号染色体长臂拷贝数增加尤其是TERC基因的拷贝数增加,亦有研究证实子宫颈细胞学检测TERC基因在鉴别子宫颈高度癌前病变与低度癌前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90%以上[1],由此推论在组织学上检测TERC基因的拷贝数是否增加有助于CIN1级与CIN2级的准确诊断。我们前期在密集型组织芯片上对子宫颈癌和CIN的TERC基因的研究有相似的发现。本研究在自制密集型子宫颈组织芯片的基础上,采用FISH技术在组织学上检测TERC基因,探讨其在CIN1级与CIN2级组织中的拷贝数增加情况,并依据TERC基因检测结果对组织学上诊断不明确的CIN1/CIN2级病变进行明确分级,对检测TERC基因辅助明确CIN1/CIN2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病理中的实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1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子宫颈切除组织样本共153例,其中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样本20例, CIN1级组织样本55例,CIN2级组织样本55例,CIN1/CIN2级组织样本23例。2应用自制组织芯片技术,将153例标本组织按照点阵形式依次置于受体蜡模中,融合、切片制成需要的密集型组织芯片。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ERC基因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宫颈CIN组织中的基因拷贝情况。4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织芯片制备及染色结果根据课题设计方案及试验方法要求共制作8×9、6×7密集型阵列组织芯片3张,组织点阵排列整齐,无位移现象,其中有7个组织位点缺失,9个组织位点无意义;其他位点均为有意义的组织,最终共得有意义样本137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20例,CIN1级组织46例,CIN2级组织49例,CIN1/CIN2级组织22例),组织芯片位点的形态可观测率为89.54%。HE染色鲜有脱片、异位及皱折,荧光原位杂交信号均清晰、背景干净。2TERC基因在子宫颈上皮不同病变中的扩增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有意义标本,包括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组织20例,CIN1级组织46例,CIN2级组织49例,CIN1/CIN2级组织22例中鳞状上皮组织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中TERC基因无扩增,CIN1级组中TERC基因扩增的情况为15.2%(7/46),CIN2级组中TERC基因扩增的情况为47%(23/49),并且出现大量的三倍体、四倍体及非整倍体扩增,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1/CIN2级病变组TERC基因扩增的情况为27.8%(5/22)。组间两两比较: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与CIN1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与CIN2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1级组与CIN2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RC基因扩增在鉴别CIN1级病变与CIN2级病变中敏感度为46.9%,特异度为84.7%,准确度为65.0%,阳性预测值为76.6%,阴性预测值为60%。结论:1FISH检测TERC基因扩增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中无扩增,在CIN1级病变中有少量扩增,CIN2级病变中扩增明显增多,并且出现三倍体、四倍体及多倍体。在鉴别诊断CIN1级病变与CIN2级病变时有明显的临床实用价值。2FISH检测TERC基因扩增在鉴别CIN1级病变与CIN2级病变时有较高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对于判断CIN病变的进展具有临床预测价值。3FISH检测TERC基因扩增,在形态学上难以鉴别CIN1/CIN2级病变时,如果增加TERC基因检测,结果将使其分级明确,为妇科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4自制密集型组织芯片制作程序简单、包含信息量大,是一种廉价高效的技术方法,能满足相关科研课题及实际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