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监测不同时间节点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评分、健康行为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的变化,评价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兰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2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宣教内容包括医院及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病房管理制度、安全相关知识、出院办理及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等。日常宣教、专科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贯穿于各项护理操中,未作频数、时间、流程和形式等规定。宣教护士均为护师以上职称,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周一至周五正常上班以保证宣教工作的连续性。试验组给予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步骤如下:(1)组建团队并进行培训:成立由护士长(组长)、心脑健康管理师、两名责任组长共4人组成的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开展工作。(2)绘制脑卒中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流程图,即:入院宣教→日常宣教→术前宣教→术后宣教→出院宣教。(3)制定失效模式严重度评估标准和失效模式可能性评估标准,结合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具体情况制订失效严重度和失效概率评估标准。(4)确定失效模式并进行危害分析,从失效的严重度和失效概率两个方面进行失效风险评估和危害分析。(5)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失效高风险环节(RPN≥8分)进行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拟定。(6)对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流程进行修订,形成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脑卒中患者一般情况问卷、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量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量表、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量表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一个月、出院三个月时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定。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分析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失效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的变化,对比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随机血糖水平情况。采用自制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定。对资料收集者、数据统计者实施盲法。采用Epidate13.0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缺血的部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入院时GCS评分、健康知识评分、健康行为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实施前后失效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的比较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前后健康教育流程及各项子流程失效风险优先指数(RPN)明显降低。3、两组患者脑卒中相关健康知识评分的比较与入院时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健康知识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健康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的比较与入院时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健康行为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健康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的比较与入院时比较,试验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增高,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的随机血糖值明显低于入院时的随机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随机血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住院满意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常规进行住院患者满意度评定,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能及时发现健康教育流程中的高风险失效环节,对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并拟定改进措施,形成改进后健康教育流程,可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2、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