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聚宝门位于南京城南内、外秦淮河相距最近的狭窄地段。原为南唐都城的南门,宋、元、明初沿袭,洪武十九年(1386)改筑。由上部木构城楼与下部的两层砖砌城台、三套内瓮城及东、西侧的磋磋组成。明代聚宝门城楼在清嘉庆年间损毁,道光年间重修的聚宝门城楼也毁于日军侵华的南京战役中,此后未再修建。故现存聚宝门并无城楼,上部的明代城楼遗迹也已被覆盖,但遗存的城台、瓮城等基本为明初原物。本文以南京聚宝门现存明代城台形制、尺寸为依据,参考现存明代城楼、钟鼓楼建筑及同时期明代官式建筑实例,对照历史文献资料,对明代南京聚宝门城楼、城台及瓮城的形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形制、尺度及比例完成明代南京聚宝门的复原研究工作。文章首先阐述明初南京城门的总体设置、现存状况与历史变迁。其次,将城门按瓮城规模分为:多瓮城型城门、单瓮城型城门、无瓮城型城门三类;城楼按屋檐数分为三重檐歇山顶城楼、重檐歇山/庑殿顶城楼、单檐歇山顶城楼及其他四类;定位明代南京聚宝门为三重内瓮城与三重檐歇山顶城楼的结合,为明南京地理意义上的正南门,为十三门之首。之后,从城台基础、墙体砌筑、拱券、尺度比例等方面入手,研究明代南京聚宝门城台及三套内瓮城的形制,分析聚宝门的特色并为上部城楼的复原研究提供依据。最后,梳理聚宝门城楼的损毁及修缮,从城楼与城台的比例分析入手,明确民国时期留存的城楼为清道光年间重修之物,而非明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明初遗存的城楼建筑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明初城楼在平面、剖面、立面构成上的比例、尺度等一般规律,推衍明代南京聚宝门城楼建筑的形制特征、尺度与比例关系,初步完成明代南京聚宝门城楼建筑的形制复原研究,绘制聚宝门城楼复原推测设计图。本文对明代南京聚宝门城楼的形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确定城楼为三重檐歇山屋顶,殿身为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加周围廊的楼阁式建筑;②城楼殿身顶部采用厅堂构架,檐柱、金柱为通柱,整体的构架为前后双步梁+五檩大木+周围廊,下檐为副阶周匝的剖面形式;③斗栱采用最大值,为4.0斗口,约合13cm;斗棋形式推测为一层—五踩单翘单昂斗栱,平座层—五踩重翘斗栱,二层下檐—把头绞项作,二层上檐—七踩单翘重昂斗栱;斗栱排布为明间平身科2朵,次间用1-2朵,稍间不用;④城楼的立面构成:城台高19.42米(约合6丈1尺),城台南侧底部宽88.8米(约合28丈),建筑总高47.867米(约合15丈),整体高宽比为0.54;城楼单体高28.447米(约合9尺),总面阔60.069米(约合189.5尺),高宽比为0.47,皆在明代城楼建筑的比例尺度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