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建筑底部架空层是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居住建筑设计类型,通过架空获取更多供人使用的过渡型公共活动空间,成为现代城市设计范畴有效缓解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可行性方案。而景观架空层的出现,将实现“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地有效转变,成为提升人类聚居环境质量的内驱力和指挥棒。居住建筑底部架空层所具的空间效益、美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迎合了大众所需的人类聚居环境质量——绿色居住社区正能量的可持续性和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从表观层的显性环境到潜在人文价值的隐形环境,空间及其界面所传达的语汇逐渐在住区中愈发凸显。如何去营造具审美价值、合乎大众需要及高品位架空“泛会所”意义的公共景观,并结合架空这一特殊结构形式有机融入所处环境,有机实现建筑——景观——场地一体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关键之所在。(1)理论层面:借助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探讨并界定建筑架空层及空间界面的相关概念、性质和功能属性。并从概念外延和内涵的角度研究居住建筑底部架空层空间底界面、侧界面和顶界面的设计要旨、影响因素、界面生成、空间延续、渗透及各界面内在相关性。(2)实践层面:架空空间及景观客体是否“有用”唯一的评判标准是主体使用者,通过其行之有效参与体验才能证明界面围合所形成空间的使用效能。通过实地考察福建福州和四川成都相关案例,结合案例优劣势分析并结合使用效果探讨理论层面架空空间界面设计本质所在。(3)综合层面:聚居环境质量好坏取决于界面围合所形成的空间效果——景观主体参与空间并与客体形成无形互动和相互依赖的相关关系,不仅影响着空间效果和空间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空间的可参与性和空间活力。因此界面的整体效益是基于界面之间、空间之间、架空空间及其与环境的有机融合。通过整合这一渠道,可将空间效益和空间质量有机结合而形成高效用、高活力的人类聚居环境实体,并最终实现“泛会所”意义上的建筑底部景观架空这一潜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