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下小叶进化和发育不对称性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顶下小叶是大脑高级联络皮层之一,位于大脑的中心附近,负责接收和整合躯体运动、听觉和视觉不同模态的信息,在语言和工具使用等高级认知功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功能不仅具有人类特异性,也具有半球特异性。另外,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顶下小叶是皮层显著扩张的区域之一;皮层的进化扩张模式与其在发育过程中的扩张模式具有相似性。这些显著扩张的脑区在发育过程中通常最晚成熟,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因此,从进化和发育上研究顶下小叶的结构和连接不对称性对理解人类大脑特异性功能的起源以及发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跨物种顶下小叶脑图谱的构建,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探索跨物种比较方法,从进化和发育上研究顶下小叶的结构和连接的不对称性。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纤维束的精细划分方法,实现了上纵束/弓状束的精细划分。本文利用30个20~35岁正常成年人的高质量弥散加权成像数据,基于纤维连接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白质纤维束自动划分方法,并借助于纤维束与皮层脑区的连接模式的一致性,将上纵束/弓状束划分为更加精细的十个亚纤维束。本文详细描绘了精细亚纤维束的结构连接模式、功能、行为表型以及不对称性。此方法也被用于其它主联络纤维束的划分,得到了相应的精细亚纤维束划分。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和连接,为理解人类语言通路的进化和发展提供新的见解。2)构建了跨物种顶下小叶脑图谱。本文借助于弥散加权成像数据,提出了基于表面的跨物种分区方法。利用40个人类、27个黑猩猩和8个猕猴磁共振数据和相同的方法分别将人类、黑猩猩和猕猴的顶下小叶划分为四个子区,从而得到了跨物种顶下小叶脑图谱。特别地,四个子区在这三个物种中具有一致的、前-后拓扑分布的模式。此外,通过纤维跟踪成像绘制了跨物种顶下小叶子区的结构连接模式。这一跨物种顶下小叶脑图谱有助于深入理解大脑功能单元的进化过程。3)揭示了顶下小叶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基于本文建立的跨物种顶下小叶脑图谱,从结构和结构连接上研究了顶下小叶的不对称性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本文发现顶下小叶及其子区的结构都呈现正的异速生长比例。另外,黑猩猩和人类顶下小叶的结构具有一致的前后分离的不对称模式,即前部分子区存在向左的不对称性和后部子区分存在向右的不对称性。相对于黑猩猩和猕猴,人类顶下小叶与额叶、顶叶和颞叶皮层之间具有最广泛的不对称的结构连接,这可能为语言和工具使用等人类特异性功能提供了结构基础。黑猩猩和人类顶下小叶和顶上小叶之间物种特异性不对称的结构连接反映了顶下小叶的连接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说明物种进化方向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人类顶下小叶与中央前回特异性不对称的连接可能与人类的利手行为和手的技能有关。4)利用284个青少年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揭示了顶下小叶的结构、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不对称性在8-21岁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本文发现在结构上,顶下小叶的皮层体积、表面积和厚度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不对称性,而只发现顶下小叶C3子区的表面积与年龄存在相关的趋势。在结构连接上,顶下小叶的结构连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不对称性,而这些不对称的结构连接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弱。在功能连接上,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在所有年龄段中存在向左的偏侧化,主要集中在与默认网络相关的脑区中。随着年龄增大,在11岁及以上年龄段中出现了向右偏侧化的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与背侧和腹侧注意网络相关的脑区中。此外,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不对称性与年龄相关的脑区主要也集中在与背侧和腹侧注意网络相关的脑区中。这些结果说明在8-21岁发育过程中,顶下小叶的结构和结构连接的不对称性的变化较少,而其功能连接的不对称性出现显著变化。功能连接不对称性方向的翻转反映了人类功能网络的成熟过程。这些发现对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能力如何在发育过程中得到完善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作为现代射频前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波无源电路一直是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随着现代通信系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宽带带通滤波器、宽带差分功能电路和宽带滤波型移相器等各类宽带无源电路设计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平面/准平面无源电路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加工简单以及易于集成等优点,因此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射频前端系统中。本文基于平面/准平面结构,从宽带带通滤波器、基于微带/槽线
作为电子信息系统的基础材料,微波介质陶瓷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5G通信、雷达探测、汽车电子等领域。伴随着信息量的增长和数据速率的增大,电子设备集成化、高频化、轻薄化的需求日益迫切,适应高集成需求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以低损耗Li2Mg3BO6(B=Ti,Sn,Zr)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取代、非化学计量比等对其微波介电性能进行优化,并基于精修结果及化学键理论分析了结构-
全面性癫痫是一种因大脑双侧半球大量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而引起的脑功能性疾病,累及广泛皮层和皮层下区域,但脑区间的交互机制尚不明确。作为一种脑网络疾病,在网络层面开展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癫痫电活动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脑病理机制。多模态脑成像技术为癫痫脑网络多维度特征的刻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利用融合分析手段可以更加全面地对不同尺度下脑网络的交互模式进行探索,以更深入地揭示癫痫的潜在脑网络机制。本论文借助多
近年来,随着现代神经影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家们能够借助这些技术来解码大脑,即读取大脑所感知的内容。解码大脑的神经影像技术可以是脑电图(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脑磁图(MEG,magnetoencephalography)或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等。在这些影像技术中,
频选电磁结构作为微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磁波辐射特性的调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柔性电子技术实现频选电磁结构的可弯折、可延展,可以进一步扩展频选电磁结构的实现和应用方式,还能够为实现新模式的频选电磁结构提供物理条件支撑。然而,由于柔性频选电磁结构具有可大变形、与现有制备工艺难以直接兼容等特点,其结构设计、制备手段、调控方法等关键技术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柔性频选电磁结构在大形
爱情嫉妒是由愤怒、恐惧和悲伤等基本情绪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情绪。非病态嫉妒有利于稳定亲密关系,而极端的病态嫉妒则会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以往的研究表明,病态嫉妒与多巴胺能的额叶-纹状体回路有关,然而,非病态嫉妒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使用维度研究法来考察亲密关系中与调控爱情嫉妒有关的神经机制和化学因素,对病态嫉妒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开展了三个研究,以探究嫉妒的神经基础及调控,重点研究了嫉
合作行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选择合作的个体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使其他个体受益,因此理性个体不倾向于选择合作。如何理解个体间合作行为的出现和维持已然成为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这引起了来自数学、生物学、经济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激励策略作为一种促进群体合作的有效手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地探究了激励策略在
恐惧是一种进化中完整保留的情绪,它在促进物种间的生存和适应性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失调的恐惧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与恐惧相关的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包括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基于恐惧消退学习机制的暴露疗法等干预措施是目前长期治疗恐惧相关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受到病人消退学习障碍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导致治疗进程缓慢、治疗退出率高以及成功消退后容易复发等情况发生。因此,迫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别属于水产养殖过程中重要的胞内和胞外致病菌,导致养殖生产中重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这两种致病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胞机制亟待阐明。自噬是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机制,其在宿主抵御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但自噬是否参与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进程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拟探讨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多发病于青壮年时期,具有多样性的病理特征。一直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是个重大的科学难题。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脑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探究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最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本论文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对精神分裂症中特定的难点问题,发展相对应的脑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个角度,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