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萨姆·谢泼德1979年普利策戏剧奖的获奖作品《被埋葬的孩子》的解读。不少评论家认为《被埋葬的孩子》是谢泼德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实际上,他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不同,被称作“开放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是由事件,而不是场景组成,是由突发事件和矛盾冲突而不是前因后果构成。它的特征是断裂而不是连续;是同时涌现而不是前后相继。它推崇出奇制胜,从不按常规出牌;它颂扬的是事物间的差异和无规律性。换句话说,“开放的现实主义”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种种理性的推想。
本文将《被埋葬的孩子》诠释为一部后现代版的《荒原》,除导言和结论外,从单独的个人,到家庭细胞,到社会整体分三章逐层论述“根植”其中的机能失常。
第一章以单独的个人为分析的主体。剧中的人物,不分性别,无论年龄,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他们或者身体上残疾,或者精神上失常,或者心理上变态。这个家庭成员中的机能失常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的。而且,在这个家庭里,这种机能不良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无法逃脱。本章的分析以“代”为分界,即按祖、父/子、孙三辈展开。
第二章以家庭为分析目标。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里,只剩下了疏远,冷漠,谎言,敌意,通奸,乱伦,杀婴……这是一座缺失了爱与温情的伤心之家。本章的第一部分分析了这个家庭最表面的分崩离析的状况。第二部分主要以母亲赫莉为中心讨论这个家庭道德层面上的失调。第三部分是对谢泼德在本剧中所采用的神话模式的分析。
第三章是对这种机能失常产生根源的探索,从整体上对社会加以分析。剧中的社会可以被看作现实社会的缩影。而现实存在恰恰是剧中无根状态的深层根源。本章的第一部分展现了二战后的社会生活面貌。第二部分分析了剧中的社会场景。尽管剧中的家庭刻意地把自己孤立于社会之外,还是有众多的线索显示了他们与外界难以割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