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三十年,在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过剩产业的强烈意愿推动下,我国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投资环境良好的优势,已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国家。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以外商直接投资最具代表性,外资的大量涌入,冲击着中国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危机过后,国际代工企业纷纷关闭在华工厂,我国长期依赖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如今的高端制造业不再依赖于密集的廉价劳动力,而对市场距离和技术储备更加敏感。以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在排兵布阵的时候有着更加苛刻的要求,这也是大量转型的制造企业从国内流失的原因。在传统产业衰退的同时,新兴产业却没有发展壮大,新旧产业交替断裂,埋下了产业空心化的隐患。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之一,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下,预防产业空心化危机,不仅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也至关重要。中国目前产业基础还不够牢靠,相邻国家劳动力、土地比较优势凸显,中国如何在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承接高端产业的同时又发展本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出现,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曾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过产业空心化现象,但是并没有造成国内经济发展的停滞,相反,它们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提高了产业效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有其具体的成因和表现形式,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从更全面的角度度量国际产业转移引起产业空心化的表现及原因,为应对产业空心化危机提供借鉴。本文立足中国国情,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空心化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的理论成果,认为我国目前并未出现实际意义上的产业空心化,但是潜藏着产业空心化危机,即国际产业退出后,国内并未发展出可替代支柱产业,产业出现萎缩或断层。尤其是长时间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金融危机后外资撤出,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更要警惕产业空心化变为现实。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业空心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解决国内产业过剩。我国要利用产业空心化趋势的正面经济效益,在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下,积极填补国际产业退出后的产业空白,保证新旧产业的顺利衔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说明了我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复杂,而这正是本文选题背景所在,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空心化的研究综述,但是受阅读参考文献数量和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文章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二部分梳理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包括雁行发展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论,总结了相关学者关于产业空心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式产业空心化”主要就是制造业的夹心化,剖析了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空心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规模逐步增长、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以制造业为主、主要来源是港澳台资本,‘外商选择中国的投资的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第四部分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下我国产业空心化危机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国际产业转移产生的经济效应,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国际产业转移是把双刃剑,消耗了国内资源,导致产业链断裂,挤占了国内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使得国内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底端,加大了产业空心化出现的可能性。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针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基本思路是既要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的关联效应带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又要尽力避免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产业空心化演变为事实,具体措施:一是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的双向转移;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产品附加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是解决产业空心化危机的关键;四是要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攀升到全球价值链高端;五是要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培育民族品牌;六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制度等方面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