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局地经圈环流变化特征及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sia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AR/NCEP风场、位势高度场、比湿场资料,NOAA的逐月SST资料,国家气候中心160个台站的降水资料等,通过质量流函数叠加方案、相关分析、水汽输送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亚洲局地经圈环流的结构和变化特征,以及分别对长江流域降水和水汽输送异常特征的同期和滞后影响,并分析了局地经圈环流的联系及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和MMC类似,亚洲的局地经圈环流也有明显的年变化,但是环流形态有独特的局域特征,并且两个经度带经圈环流建立情况和结构有较大的差别。质量流函数图较好地描述了正、反环流的位置和季节变化,夏季的环流形态比流线图更为复杂。表征夏半年各局地经圈环流强度的各月指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异,年代际变化也比较明显,但长期趋势普遍不明显。(2)夏半年东亚副热带经圈环流对长江流域同期降水以正向的影响为主,主要通过经向水汽输送改变长江中下游的降水;而对水汽水平输送形势的影响,使经圈环流强年相对于弱年,长江流域的整层水汽通量更表现出辐合的趋势,更有利于降水的形成。(3)5月南亚经圈环流对夏半年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影响在7月是明显的负相关;主要通过经向和纬向水汽输送改变长江中下游的降水;经圈环流加强(减弱)对水汽水平输送形势的影响引起南边界和西边界的输出(输入)异常,从而使长江中下游有总水汽支出(收入)的异常。(4)高原经圈环流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与南亚大部分月份的降水相关场有近似反位相的对应关系;主要通过经向和纬向水汽输送改变长江中下游的降水;经圈环流加强(减弱)对水汽水平输送形势的影响引起南边界和西边界的输入(输出)异常,从而使长江中下游有总水汽收入(支出)的异常。(5)南亚和高原上空的经圈环流夏半年负相关都很强,南亚和东亚副热带经圈环流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期或滞后的负相关。局地经圈环流之间通过一定的环流背景和SST可能的影响机制相联系,共同对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特征和降水发生影响。
其他文献
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已经被公认为是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对卫星辐射率资料直接同化在中尺度数值预报中应用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变分同化方法。随着四维同化的发展,集合卡尔曼滤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卫星辐射率资料,改进模式初始场,从而提高中尺度数值预报的准确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WRF-EnSRF同
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呈旋转扁椭球形状,在利用雷达进行降水观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扁椭球形状的散射特性。Gans理论、T矩阵和DDA法是常用的计算非球形粒子散射特性的算法。Gans理论是适用于小旋转椭球的散射理论,可以得到其精确的解析解,计算速度比T矩阵法和DDA法快。DDA法是一种计算任意形状和结构粒子散射特性的有效工具,但由于计算耗时和复杂的计算程序使之在雷达资料定量处理的过程中受到限制。本文根据这
干空气影响热带气旋活动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发现,大西洋地区热带气旋的活动不仅受到撒哈拉干暖空气层(SAL)的影响,还受到副热带高压下沉干空气的影响。本文模拟了2006年大西洋地区撒哈拉干暖空气层的活动以及热带风暴Debby等热带气旋的活动,利用模式资料以热带风暴Debby为例,分析了Debby的温度场以及相对湿度场等的分布,并且着重研究了影响Debby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干空气的源地。分
降水是陆上水资源的直接来源和水循环的首要环节,面雨量作为整个区域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降水量,能较客观地反映整个区域的降水情况。但是由于降水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传统的基于有限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的面雨量估算方法往往只能获得大尺度的降水状况,GCM输出数据得到的格网降水数据同样面临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问题,只能用于宏观趋势分析,无法应用到降水的精细化,定量化分析中去。近年来基于GCM的面雨量降尺度研究得到越来越
针对2008和2009年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TC),对华东区域气象中心所利用的八种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估。引进skill score值来检验这八种方法对发生在两年间的所有热带气旋在各个预报时刻的总体预报水平,包括对实际台风已消亡但预报仍在继续以及台风还未消亡但已预报台风消亡的预报情况,同时计算八种强度预报方法的预报误差大于15m s-1和小于6m s-1时的误差
本文应用2008年天津市14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资料、北京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渤海西部天津地区海陆风识别方法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中采用的海陆风识别方法进行综述,了解到应用常规资料识别海陆风日主要应考虑以下三点因素:(1)利于海陆风环流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和气压场形势;(2)海陆之间要存在一定的温差;(3)近地面风向、风速的改变。基于以上三点结论,从海风形
利用NCAR CCSM3.0 IPCC AR4陆面模式(CLM3.0)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和21世纪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的气候模拟结果,从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区域差别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陆面的水分、热量和积雪等过程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21世纪北半球气温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降水、空气湿度和地面净辐射
本文利用1959-2008年中国气象台站的积雪资料、黄河流域夏季降水资料、NECP/NCAR逐月的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使用了EOF分析、MTM-SVD分析等方法,首先分析了我国积雪的分布变化特征、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典型循环关系,并通过大气环流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分布不均匀,受下垫
本文利用保康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资料、TWRO1天气雷达资料及十堰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湖北省保康县的夏季对流云宏观特征和雹云指标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总结保康降雹的时空分布和降雹的天气形势特征;分析得出保康降水对流云的回波顶高、回波强度等参数特征,及对流云回波平均顶高与强度随时间变化,降水对流云回波顶高与0℃层高度的相互关系,同时从初期回波出现的高度和45dBz的回波顶高两方面得
本文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站点资料和NCEP逐日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高温和持续性高温的气候特征,研究了低频振荡与持续性高温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对2009年高温和持续性高温事件进行了预报。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1961-200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最高温度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主要振荡周期为5-6年;利用EOF和旋转EOF的方法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