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碑刻这种古代先民们记录事件的古老形式,见证着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变迁。碑文所蕴含的信息往往是最真实,最可靠的。通过碑刻研究,使碑文和文史材料相互印证,可以帮助我们恢复那些年代久远的,被历史尘封了的记忆。
收藏在湖北襄樊米公祠的大量碑刻不仅有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几位书法大家的书法碑帖,不仅有记载米公祠多次重修和米氏家族史料的碑刻,更有大量从襄樊市区内搜集来的古碑,这些碑刻反映着古代襄樊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民俗风情。
襄樊自古是水陆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城防的安全尤为重要。为了防止汉江洪水和山洪的侵袭,更为了防止遭到水患破坏的城池给守卫带来困难,历代襄樊的地方官员都很注重护城堤防的修建管理。本文从修堤经费筹措、各类人物的作用及堤防修建的特点等方面对清代中晚期襄阳城、樊城两城的堤防修建管理进行了比较详细地分析。1992年在襄阳岘山发现的一块唐代宗教碑,碑文记载了唐咸通年间襄阳报善寺建塔供奉释家佛舍利的佛教盛事,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对我们了解古代襄樊地区的佛教发展,及其对整个中国佛教传播具有的影响都有很大帮助,是对襄樊地区佛教传教史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力地证明了古代襄阳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于碑文的解读与襄樊地方史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利碑和宗教碑所反映的清代中晚期襄樊的堤防修建管理及古代襄阳的佛教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究,为现代襄樊人了解古代襄樊地区的历史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