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认知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超过其能够负荷的程度,就会造成认识加工效率下降,我们采用认知疲倦(cognitive fatigue)这一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目前从认知这个角度去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现有的学习倦怠理论只是对该现象笼统的描述,不能揭示造成该现象的内涵,而认知疲倦这一概念更能体现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疲乏、厌倦的本质,也符合当今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综述认识负荷理论和学习倦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疲倦”这一概念。结合已有相关研究,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共计22名老师及36学生的访谈分析,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疲倦理论维度,构建认知疲倦的理论模型。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项目,编制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疲倦问卷初测问卷,选取小学、中学、高中共计330名学生施测,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度分析,形成正式问卷,并对共计950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施测,以探讨学生认知疲倦的现状特点。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认知疲倦的现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它由四个维度(认知功能弱化、认知情绪消极、认知意志薄弱、认知行为退缩)构成,是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的核心因素。编制的调查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2.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疲倦程度差异极其显著(P<0.001)。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其认知疲倦程度也随着升高,即高中阶段学生认知疲倦程度显著高于初中阶段,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疲倦程度显著高于小学阶段。3.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疲倦的性别差异,男生认知疲倦程度在总分及各维度上都极其显著(P<0.001)高于女生。4.不同户口类型之间学生的认知疲倦差异非常显著(P<0.01),农村学生的认知疲倦程度高于城市学生,但在认知功能弱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认知疲倦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认知功能弱化这一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认知疲倦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5)。6.不同自评成绩等级之间学生的认知疲倦差异极其显著(P<0.001)。通过LSD事后比较发现在总分及各个维度上,成绩越差,其认知疲倦的程度越高。7.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疲倦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有认知疲倦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大。小学阶段检出有认知疲倦者占27.14%,初中阶段检出有认知疲倦者占44.85%,高中阶段检出有认知疲倦者占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