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施磷肥和氮肥后移对四川丘陵旱地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anglihong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肥是调控小麦产量品质最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四川丘陵旱地紫色土的成土母质,导致其磷素缺乏。探究氮磷运筹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对深化小麦品质生理生态研究和指导专用小麦调优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丘陵旱地(仁寿县)进行,以代表性中筋品种川麦104和中强筋品种蜀麦482为研究材料,设置2个磷水平(75、120 kg P2O5/hm2),配合氮肥(150 kg N/hm2)设计不同追氮比例,研究分析肥料运筹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等特征的影响,探索中(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适宜的氮磷钾施用比例。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型、施磷量、施氮时期均会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显著影响。川麦104(中筋)产量显著高于蜀麦482(中强筋),增施磷肥和施氮时期后移可有效增加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储藏物对小麦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进而达到增产目的,而增产的关键在于小麦穗粒数的提高。施磷量为120 kg/hm2时,氮肥按底:拔:孕=5:3:2的施肥方式,川麦104和蜀麦482可达到较高的产量。2.基因型、施磷量和施氮时期及其互作对小麦成熟期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影响显著。蜀麦482(中强筋)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川麦104(中筋);增施磷肥,对川麦104各蛋白组分积累量的变化影响不大,蜀麦482籽粒清蛋白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麦谷蛋白含量随施磷量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球溶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的磷肥效应不显著,施氮时期对小麦蛋白质组分积累量有一定调节作用,但不是决定因子。3.基因型、施磷量和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影响显著。蜀麦482(中强筋)粗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均显著高于川麦104(中筋),面团稳定时间则表现为川麦104高于蜀麦482;增施磷肥和氮肥后移,均可有效增加小麦粗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川麦104面团形成和面团稳定时间随施磷量增加显著下降,蜀麦482则表现相反;小麦籽粒灌浆期多雨、寡日照,可使沉降值、湿面筋含量显著降低。施磷量和施氮时期对小麦淀粉特性影响不显著。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施磷肥配合施氮时期后移,小麦产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小麦粗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亦有所改善,综合考虑,推荐四川丘陵旱地中、中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施肥方式推荐为施磷量:120 kg/hm2,氮肥按底:拔:孕=5:3:2磷钾按底:拔=1:1
其他文献
当今,我国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加,混凝土坝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较是为重要的坝型,并在高坝中占有着很高的比例,对大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要求亦在不断提高。水利工程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地区存在饮用水铁锰离子不达标的问题。过量摄入铁锰离子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阻碍生产发展。铁锰离子的去除有
为了探寻克服石灰性土壤上柑橘缺素黄化病的途径,试验设3个处理,A—常规施肥(CK);B—常规施肥+中微量元素肥;C—常规施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生
储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关键问题。在各种储能技术中,二次电池是重要且最有前途的选择之一。这其中锂离子电池(LIB)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和环境友好性、在便携式设
澳大利亚棉花的马克隆值高,品质一致性好,广泛的应用于中低支纱,然而同匹次的澳棉包与包之间的长度、品级差异较大,不利于纺制高支纱。为解决这一问题,实验可以采用水溶性维
近年来,石油套管技术飞速发展,而膨胀管技术越来越成为石油套管的核心技术。传统的膨胀套管下井后通过膨胀锥头将其膨胀至贴合井壁,在油管补贴、套管补贴、管柱加固、地层封
核电站要求核级阀门在具备其它阀门应有的功能基础上,必须满足抗震要求,阀门必须能够承受核电站地域历史最高地震,在地震过程中和地震之后(安全停堆地震SSE1和低水平地震LLE)
赝科学是近年出现的继伪科学、民科之后的又一种非科学现象,赝科学出版物是赝科学的主要载体。本研究结合时代背景界定了赝科学的概念,描摹了赝科学出版物的大貌,并通过对高
有色稻是指颖果带有红色、黑色等色素的水稻。研究表明有色稻中的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类黄酮等次生代谢物质比白米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品。目前人们对有色稻的需求不
本文以辽南地区绿色乡村住居为研究对象,以花园口区兴城村为例进行建立模型,通过聚落规划、院落布局、建筑功能与空间、物理环境设计、节能设计以及建筑形态等环节的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