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寻克服石灰性土壤上柑橘缺素黄化病的途径,试验设3个处理,A—常规施肥(CK);B—常规施肥+中微量元素肥;C—常规施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叶片营养、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不同时期下不同施肥处理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柑橘不同生长时期,C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了柑橘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特别是在果实膨大初期(7月份),C处理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处理提高了319.25%,较B处理增加了59.08%。相比较CK和B处理,C处理在柑橘不同生长时期均有效提高了柑橘叶片中的CAT和POD活性,在萌芽期(3月份),C处理下的CAT和POD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443.48mg H2O2/g.min和19207 U/min-1.g-1FW。相比较CK处理,在稳果期(5月份)、果实膨大初期(7月份)和果实膨大后期(9月份),C处理使叶片中的Fe含量增加了19.20%-47.02%,在萌芽期(3月份)和稳果期(5月份)使叶片中的Zn含量增加了1.86%-29.30%,在萌芽期(3月份)使叶片中的Mg含量增加了37.50%。B和C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C处理效果较好。在柑橘不同生长时期C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加11.41%-51.19%、有效磷增加96.22%-171.84%、速效钾增加5.67%-47.11%。在柑橘不同生长时期C处理还显著增加了土壤酶活性,蔗糖酶增加44.29%-141.34%、碱性磷酸酶增加21.43%-62.50%、过氧化氢酶增加4.11%-13.33%、脲酶增加5.82%-29.39%。在不同生长时期C处理能够有效提升黄化柑橘园土壤中的有效Fe、Zn和交换性Mg的含量。且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效Fe和有效Zn的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中整体呈现先升高(萌芽期至果实膨大初期)后降低(果实膨大后期)的趋势,土壤交换性Mg的含量却无明律性变化。C处理有效增加了柑橘园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且在整个生长周期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为先升高(萌芽前期到萌芽期)后降低(萌芽期至稳果期)再增加(稳果期之后)的趋势。Miseq测序结果表明,在97%水平上,萌芽期(3月份)和果实膨大后期(9月份)的土壤细菌共得到104158个OTU,划分成41个门,包含132个纲,282个目,469个科,837个属。在门水平:施肥改变了细菌优势菌的相对丰度,相比较对照处理,B、C处理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中相对丰度较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两个生长时期中差异明显。在属水平:相比较对照和B处理,C处理明显增加了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丰度,降低了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和粘球菌属(Haliangium)的相对丰度。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贪铜菌属(Cupriavidus)的相对丰度在两个生长时期中差异明显。RDA结果表明,土壤PH、速效钾、有机质、脲酶(urease)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效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