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PKP治疗OVCF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复位率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不同椎体高度复位率与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患者共528例,其中男性182例,女性346例,年龄平均72.8岁。骨折节段:T6-T10共114例,T11-L2共373例,L3-L5共41例。根据PKP术后第一天X线片,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复位率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前缘高度复位率80%以下;B组:前缘高度复位率80%及以上;分别详细记录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节段、骨密度、注入骨水泥量、有无骨水泥渗漏(包括椎间隙、椎旁、椎管渗漏等)、随访期间内是否存在邻近节段再骨折等基本资料。分别统计每位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天、第1个月、第6个月及第12个月临床疗效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欧洲骨质疏松基金会生活质量评估表(QUALEFFO)和背痛生活障碍问卷(RQD)。同时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伤椎的局部Cobb角,统计两组伤椎Cobb角改变量,最后分析椎体前缘高度复位率与Cobb角改变量、末次随访临床疗效VAS、ODI、QUALEFFO及RQ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量及是否存在骨水泥渗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内两组均出现邻近节段再骨折,其中A组20例显著高于B 组 12例(P<0.01)。术后 A 组 Cobb 角显著高于 B 组(11.92±2.77 vs.8.818 ±2.69,P<0.001)。B 组 Cobb 角改变量明显优于 A 组(9.35±1.55 vs.5.81±1.44,P<0.001)。所有患者椎体高度复位率与Cobb角改变量的相关性系数r为0.667(P<0.001),呈中度相关。B组病人VAS、ODI、QUALEFFO及RQD评分下降程度在每个随访时间点都显著低于A组病人。椎体高度复位率与末次随访时VAS、ODI、QUALEFFO 及 RQD 评分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07(P<0.01)、-0.625(P<0.01)、-0.696(P<0.01)及-0.662(P<0.01),均呈中度相关。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时,椎体高度复位率增加时,能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椎体高度复位率与Cobb角改变量显著相关。B组病人VAS、ODI、QUALEFFO及RQD评分下降程度在每个随访时间点都显著低于A组病人,说明B组病人从术后1天到随访结束,与A组相比都更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椎体高度复位率与以上临床疗效评分相关性结果显示,提高椎体前缘高度复位率,有利于患者疼痛缓解,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提高椎体前缘高度复位率,恢复正常脊柱结构,有利于降低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第二部分PKP治疗OVCF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复位率对邻近椎体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目的:研究PKP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复位率对邻近椎体的力学影响,从而进一步验证第一部分结论。方法:选取一例正常年轻女性胸腰段CT资料作为正常组,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等软件对其进行三维处理,构建胸腰段有限元模型,另从一名行T12椎体PKP术后的患者CT中提取出骨水泥模型。构建Genant半定量分级模型来模拟PKP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复位率的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在中立、前屈、后伸、左侧屈时,不同Genant分级下对相邻椎体的应力影响。结果:T12 PKP术后T11椎体应力呈现T12椎体高度复位率越低,T11椎体承受应力越大的趋势,各种状态最小等效应力均出现在T12椎体高度为Genant 0级时。T12 PKP术后L1椎体应力,除了后伸时最大应力在Genant 1级外,其余体位呈现T12椎体高度复位率越低,L1椎体承受应力越大的趋势。各种状态最小等效应力均出现在T12椎体高度为Genant 0级时。结论:PKP治疗OVCF时,伤椎高度复位的差异影响上下相邻椎体的应力,表现为伤椎椎体高度复位率越高,邻近椎体应力越小。因此,在进行PKP治疗OVCF时,应尽可能恢复伤椎椎体高度,从而减少对邻近椎体的应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