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越来越注意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经常忽略具有完整意义的语篇结构,不能满足目前交际英语教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语言学前沿领域的理论模式与当前教学需要相结合。在这一方面,国内的许多语篇语言学家或教师都已经作过一定探讨(见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刘辰诞,1999),但是把衔接理论与口语教学相结合得出的成果不多。所以笔者以调查研究的形式,从语篇分析入手,描述目前学生口头语篇中的衔接机制的运用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口语中是否能够有效运用衔接手段,包括应用哪些衔接手段,有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改进英语口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师对衔接这一语言现象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最早对各种衔接手段进行详尽研究的当数Halliday和Hasan。在1976年他与Hasan合作出版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在此书中,他们把衔接正式作为语篇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使衔接这一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在此书中,Halliday和Hasan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作为一个语义概念,衔接体现为话语中某一成份的解释要取决于另一个成份的解释的语义关系。Nunan(1993)认为衔接是语篇内标记不同句际关系的形式连接,是使作者或说话人建立跨越句子边界的关系,并使语篇内的句子联结在一起的语篇构造手段。Berry(1977)认为衔接是形式关系,是命题关系,衔接加语域(register)构成语篇。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认为衔接是使表层语篇成为互相连接的一个序列的方式,衔接存在于语法相互关系中。笔者采用Halliday和Hasan(1976)的观点,把衔接看作意义关系,由形式特征体现。 对于衔接手段,语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采用Halliday和Hasan(1976)的分类方法。衔接是语篇的语义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词汇语法层次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