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棠梨又名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 ex D. Don),是蔷薇科梨属植物,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甘肃等省的海拔1000-1500m山区都有分布,是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棠梨在云南各地州都有分布,生长在山林荒野,有的地方自然成林或成片,储量丰富。目前棠梨果树在云南是作为人工栽培梨的砧木,花作为野菜食用,果实在树上可挂果成熟,当地老百姓采集鲜食,在冬季有许多当地人采生果让其自然成熟而鲜食。果实和花作为野生果蔬,在营养成分含量、保健功效、天然风味、没有污染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为其作为有机产品的开发在原料方面已经具备了有机食品的条件,在生产过程中按有机食品要求即可;野生棠梨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全面的抗性,棠梨开发利用应该会具有很好的前景。在棠梨花的化学成分研究中,最早的报道是1971年,Bhakuni从川梨的树皮、茎和树叶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之后,2011年,本研究组的刘传水报道了从棠梨花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分离出了21个化合物。本论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论述了食用花卉棠梨花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第二章重点总结归纳了白刺花、金雀花和鸡冠花等三种食用花卉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通过各种现代色谱技术,从棠梨花植物样品中共分离鉴定20个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技术(NMR)、低分辨及高分辨质谱技术(MS)等现代仪器分析手段,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类型多为黄酮类、苷类化合物结构类型。本研究从棠梨花中得到20个化合物,其中乙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化合物1-13),从正丁醇部分分离鉴定出8个化合物(化合物9、14-20)。它们分别为4′-O-(E)-香豆酰基熊果苷(1),4′-O-(Z)-香豆酰基熊果苷(2),8-C对羟基苄基芹菜素(3),6-O-乙酰基熊果苷(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5-0-(E)-香豆酰基奎宁酸甲酯(7),5-0-(Z)-香豆酰基奎宁酸甲酯(8),天麻苷(9),3,5-D-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0),6″-O-a-L-吡喃鼠李糖(11),2-0-乙酰基熊果苷(12),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13),3,5,7,4′-四羟基-8-甲氧基-3-O-β-D-吡喃葡糖苷(14),2-甲氧基-4-(2-丙烯基)苯基β-D-葡萄糖苷(15),3,4-二羟基苯甲醛(16),委陵菜酸(17),cynanoneside (18),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19),芹菜素4’-D-β-葡萄糖苷(20)。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首次报道了其核磁共振碳谱数据,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从川梨中分离得到。第二章综述了目前云南常见的食用花卉白刺花、金雀花及鸡冠花的化学成分、食用价值以及药用价值,并从食用花卉的来源、消费、质量、营养、重要研究意义以及潜在的药效方面进行阐述。主要涉及食用花卉种类的丰富性,其无味、香味成分的影响以及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