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技术在合成嵌段共聚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得到预定结构的共聚物,成为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2-羟基-2-甲基-1-苯甲酮(Darocur1173, HMPP)改性,合成了双官能新型引发剂。随后以氮氧自由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TEMPO)与受阻胺衍生物(2,2,6,6-四甲基哌啶醇,TMP)为调控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反相微乳液体系和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正相微乳液体系的可控/“活性”光聚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两种体系光聚合机理及其动力学规律。最后,将聚合所得的PMMA-Br作为大分子引发剂用于苯乙烯(S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并对其制备的聚合物进行了综合表征。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冰盐浴和室温下,以吡啶为催化剂,通过HMPP与2-溴异丁酰溴在二氯甲烷中的缩合反应制备了端基含溴元素,同时具有光引发活性的新型双官能性引发剂。通过元素分析、FTIR、1H NMR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确定了产物的分子组成、微观结构和光引发活性。尤其重要的是产物的紫外波谱的吸收峰值波长基本和Darocur1173相同,为下一步的光聚合奠定了基础。2.在室温条件下,用目测法和电导率法绘制了MMA(n-BMA)/n-butanol/ SDS-H2O体系拟三元相图,采用电导率仪,测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的结构变化,随着水相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发生明显的变化,体系由反相(W/O型)微乳液经双连续型(B.C.型)微乳液逐渐转变为正相(O/W型)微乳液。3.确定好实验条件后,在室温条件下,以HMPP-Br为光引发剂,考察了MMA (W/O型)和n-BMA (O/W型)两种微乳液体系,在TEMPO/TMP调控下的光聚合动力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TEMPO/TMP调控体系中,转化率与时间的曲线和动力学曲线均为一级线性关系,分子量随转化率的提高呈线性增长规律,所得的分子量分散系数较小(MMA体系:PDI=1.15~1.33; n-BMA体系:PDI=1.25~1.45),这表明对光引发剂HMPP的改性并没有改变其光化学活性,TEMPO/TMP复合调控体系对两种单体的微乳液体系光聚合动力学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4.以合成的大分子引发剂PMMA-Br为引发剂,CuBr/bpy为催化体系,在溶剂环已酮中进行St溶液体系的ATRP研究,成功地制备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随后对聚合产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综合表征,包括GPC、1H NMR、FTIR和TGA(热失重测试分析)。聚合产物的GPC曲线表现为一对称的单峰,说明聚合产物为单一物质;而聚合产物的TGA谱中出现了两个分解峰,由此佐证了聚合产物(PMMA-b-PS)确实为单一的两嵌段共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