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中央空调数字化温控前后不稳定心绞痛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以及CCS分级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环境温度干预是否对不稳定心绞痛常规治疗产生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82名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符合UAP诊断标准的并保守治疗好转出院的患者。因我院于2014年11月4日中央空调开始集中温控供暖,故将11月4日之前出院的38名患者归为对照组,11月5日之后住院的44名患者定义为温控组,所有患者均严格依照指南常规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温控组在此基础上保证患者入院后的环境温度稳定在20-24摄氏度之间。结果1.温控组与对照组在入院时的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别(P>0.05)。2.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是6.89±2.19天,平均住院费用是5912.76±2900.27元,有27名患者CCS分级出院时明显改善。温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是5.39±2.24天,平均住院费用是4748.61±2211.20元。3.温控组共有41名患者CCS分级较出院时明显改善,温控组与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但温控组CRP降低幅度较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央空调数字化温控可以显著缩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其住院费用,同时可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而且对常规不稳定心绞痛处理方案的最终疗效无不良影响,提示积极干预环境温度也许有利于冠心病的转归。目的通过对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数字化温控改善环境温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出院后复发率以及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5年10月因不稳定心绞痛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患者,共84人。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ESC诊断标准入选,并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在入院时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烟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用药情况以及居住环境的温控设备等情况。所有患者在出院时进行健康指导及相关注意事项,特别提醒患者注意环境温度。对入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SAQ评分,并在出院后4周、8周、12周进行电话随访重新评估SAQ评分以及详细记录心绞痛复发情况。随访终点为心绞痛复发、再次入院或心源性死亡。按照入冬后居住环境数字化温度分组,能够明确居住环境温度控制在20℃之上的患者归为温控组(34例),居住环境温度在18℃之下的患者归为对照组(40例),剔除在18-20℃之间的患者(5例)或失访的患者(5例)。最后比较患者的心绞痛的复发率和SAQ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烟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用药情况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温控组有24例出现心绞痛复发(复发率为70.59%),因心绞痛复发再入院8人(再入院率为23.53%);最早出现心绞痛复发的时间为出院后第3天,出院后首次复发心绞痛的平均时间为7.6周。对照组有37例复发心绞痛(复发率92.5%),因心绞痛再入院13人(再入院率为32.5%);最早出现心绞痛复发的时间为出院后第4天,出院后首次复发心绞痛的平均时间为5.1周。与对照组相比,温控组心绞痛复发率较低,出院后首次复发心绞痛的平均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再入院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SAQ各项得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温控组患者出院4周、8周及12周的SAQ总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在北方地区寒冷季节以数字化参考控制环境温度可以改善当地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复发情况,维持此类患者的SAQ评分,提示积极改善环境居住温度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