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抑价被Brealey和Myers(1991)视为西方证券市场研究领域的十大谜团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者注意到新股首次公开发行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即存在定价偏低现象(Under-Pricing)。根据Fama的有效市场价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在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股票的交易价格应该接近其内在价值,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不应该存在明显的折价。理论上讲,若新股一级市场价格的制定是依据二级市场的需求情况来确定的,那就不应该存在抑价问题,因为按照一般均衡的原理,发行市场不可能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然而,实证证明新股的抑价发行确实是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Ibbotson(1975)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抑价现象。其后,各国学者近三十年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的还是新兴的股票市场都存在着IPO抑价发行现象。IPO是股份公司由少数人持股向公众持股转变的重要步骤。发行定价是发行业务中的核心环节,定价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发行人、投资者以及承销商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发行市场的监管乃至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中国股票市场成立时间比较短,还在逐步完善与规范之中。中国A股市场的IPO发行抑价程度相对较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抑价率相对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抑价程度高出许多。IPO的抑价现象与股票市场有效性假设相矛盾,特别是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程度相对较高,己经影响到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因而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IPO抑价现象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IPO的抑价程度,对中国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促使新股发行价格进一步贴近市场价格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寻找现阶段(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A股市场IPO高额抑价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这些影响因素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基于全新视角的解释及建议。针对我国A股市场IPO新股首日涨幅偏高的现象,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从2006年新股发行重新开启到2008年上半年的共246个IPO作为研究样本,首先根据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我国的现实情况选取一些可能影响IPO抑价大小的变量并对这些变量与IPO抑价率的关系作出研究假设,接着就对这些变量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来寻找我国IPO抑价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一些重要统计特征,然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这246个样本的IPO抑价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模型揭示影响我国目前A股市场IPO抑价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对信息不对称假说、控制权假说等现有国外的IPO抑价理论中的一些解释因素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很多都不能显著的解释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成因。针对这些问题,在实证分析中深入挖掘影响我国IPO抑价的直接因素,对抑价形成原因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以金融市场与投资者行为的视角给出了对我国IPO抑价过高的研究解释。本文研究得出二级市场投机行为与估值泡沫是造成我国A股IPO抑价过高的主要原因,其背后的内在原因是金融市场的非有效性和投资工具的稀缺性。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降低IPO抑价、提高市场效率的相关建议,即完善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多元化投资渠道与创新投资工具,改善投资者队伍素质,以及进一步发挥市场中介的积极作用。本文的总体写作结构为:第一章,引言。主要给出本文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及创新点、难点等。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总结国内外现有对IPO抑价现象的理论解释发展状况,对现有研究作出评价和对本文写作的启示。第三章,研究设计。提出研究假设、选取研究变量、样本范围以及数据来源。第四章,模型分析。建立实证研究模型,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揭示样本数据的内在统计特征,通过回归分析并检验给出本文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影响我国IPO抑价的主要因素及相对影响程度,给出实证研究结论。第五章,结论、建议与展望。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基于结论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1)基于新的视角来解释我国A股IPO抑价现象。本文主要从二级市场的视角来考察影响我国A股IPO抑价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相对影响程度进行了逐一检验,对这些因素背后隐含的市场效率问题给出了揭示。(2)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择具有创新性。本文的变量选取在借鉴了传统IPO抑价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多个反映市场行为因素的解释变量,同时通过逐步回归的方式给出了只由5个解释变量构成的具有较好拟合度的回归方程,在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方面有一定的创新。(3)以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IPO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开始,IPO发行重新开启之后的IPO作为研究样本,这在国内现有的研究中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