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因其不菲的治疗和护理耗费,对国家和众多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脑梗死应采取尽早、及时的救治以期获得最理想疗效和预后。越来越多的随机临床试验证明,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有确切的疗效。如今的临床工作者常将多种疗法结合起来,为求提高疗效。因此,发现疗法中的规律以更好地应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挖掘针灸古籍中治疗脑梗死的取穴规律,本研究前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计算出了古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个穴位。
目的:
为明确古籍穴位优化方案(古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个穴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研究通过计算机随机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试验组施以基础治疗、康复治疗的同时予以针刺治疗,对照组施以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经过2周的治疗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以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表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观察中风病中医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估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并记录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由2名数据录入员分别在Epidata3.1软件上编写的电子表格上录入收集到的数据,再设置专人核对以及修改双人录入的数据,最终保留一份数据。本研究的统计学检验使用双侧检验(α=0.05)。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来完成。
结果:
1.年龄和病程:试验组30例中,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3岁,平均年龄62.53岁;平均病程28.10天。对照组30例中,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1岁,平均年龄63.10岁;平均病程27.03天;年龄及病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
2.性别、文化水平、职业:性别:试验组中有21个男性患者,9个女性患者;对照组有18个男性患者,12个女性患者。文化水平:试验组中的患者文化水平多为高中或中专,对照组中的患者较多的为初中及高中、中专,对照组中有一例患者文化水平不详。在职业方面,两组的退离休人员均居多。性别、文化水平、职业均使用x2检验,P均大于0.05。
3.根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6个症候要素进行计数,较多患者具有多个证候同时成立,经统计,血瘀患者在所有患者中占比较大,试验组占36.92%,对照组占30.77%。其次为痰湿患者,在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均占20.00%。分别将两组的各个症候要素进行x2检验,P均大于0.05。
4.NIHSS量表评分:试验组治疗前NIHSS量表评分均分为6.10±3.78分,对照组的为8.30±4.69分(P>0.05);经2周治疗后两组分数均有降低,试验组的均分为4.07±3.22分,对照组为7.40±4.75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BI指数量表评分及中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试验组的BI指数在治疗前均分为60.83±27.76分,对照组为46.67±28.90分(P>0.05);近两周治疗后,两组分数均有上升,试验组均分为72.67±25.28分,对照组为52.00±30.22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6.试验组的中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均分为29.13±13.87分,对照组均分为35.37±18.73分(P>0.05)。经2周治疗后,试验组的中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均分为16.37±12.78分,对照组为29.83±19.53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根据患者的症候分类,从单个症候中对两组的中风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差值进行再次统计,可发现:内火症候下,试验组的均分为13.88±3.56分,对照组为5.44±4.48分;痰湿症候下,试验组的为15.85±7.02分,对照组为5.92±4.99分;血瘀症候下,试验组的为12.21±7.50分,对照组为5.30±5.70分。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内火、痰湿、血瘀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试验组方案对于内火、痰湿、血瘀症候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8.本研究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事故为出血,当时针灸出针后出血量大约为0.5ml,给与局部按压止血及局部按揉并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后,出血停止。后患者可继续配合治疗。
9.辅助检查:经秩和检验,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对血分析、生化指标、尿组合均无影响。
结论:
古籍优化方案可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中医症候,可较明显地改善内火、痰湿、血瘀症候患者的中医症候。
目的:
为明确古籍穴位优化方案(古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2个穴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研究通过计算机随机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试验组施以基础治疗、康复治疗的同时予以针刺治疗,对照组施以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经过2周的治疗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以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表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观察中风病中医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估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并记录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由2名数据录入员分别在Epidata3.1软件上编写的电子表格上录入收集到的数据,再设置专人核对以及修改双人录入的数据,最终保留一份数据。本研究的统计学检验使用双侧检验(α=0.05)。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来完成。
结果:
1.年龄和病程:试验组30例中,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3岁,平均年龄62.53岁;平均病程28.10天。对照组30例中,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1岁,平均年龄63.10岁;平均病程27.03天;年龄及病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
2.性别、文化水平、职业:性别:试验组中有21个男性患者,9个女性患者;对照组有18个男性患者,12个女性患者。文化水平:试验组中的患者文化水平多为高中或中专,对照组中的患者较多的为初中及高中、中专,对照组中有一例患者文化水平不详。在职业方面,两组的退离休人员均居多。性别、文化水平、职业均使用x2检验,P均大于0.05。
3.根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6个症候要素进行计数,较多患者具有多个证候同时成立,经统计,血瘀患者在所有患者中占比较大,试验组占36.92%,对照组占30.77%。其次为痰湿患者,在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均占20.00%。分别将两组的各个症候要素进行x2检验,P均大于0.05。
4.NIHSS量表评分:试验组治疗前NIHSS量表评分均分为6.10±3.78分,对照组的为8.30±4.69分(P>0.05);经2周治疗后两组分数均有降低,试验组的均分为4.07±3.22分,对照组为7.40±4.75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BI指数量表评分及中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试验组的BI指数在治疗前均分为60.83±27.76分,对照组为46.67±28.90分(P>0.05);近两周治疗后,两组分数均有上升,试验组均分为72.67±25.28分,对照组为52.00±30.22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6.试验组的中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均分为29.13±13.87分,对照组均分为35.37±18.73分(P>0.05)。经2周治疗后,试验组的中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均分为16.37±12.78分,对照组为29.83±19.53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根据患者的症候分类,从单个症候中对两组的中风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差值进行再次统计,可发现:内火症候下,试验组的均分为13.88±3.56分,对照组为5.44±4.48分;痰湿症候下,试验组的为15.85±7.02分,对照组为5.92±4.99分;血瘀症候下,试验组的为12.21±7.50分,对照组为5.30±5.70分。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内火、痰湿、血瘀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试验组方案对于内火、痰湿、血瘀症候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8.本研究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事故为出血,当时针灸出针后出血量大约为0.5ml,给与局部按压止血及局部按揉并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后,出血停止。后患者可继续配合治疗。
9.辅助检查:经秩和检验,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针灸对血分析、生化指标、尿组合均无影响。
结论:
古籍优化方案可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中医症候,可较明显地改善内火、痰湿、血瘀症候患者的中医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