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低气压、缺氧、干燥、寒冷等地理气候特点,直接影响着机体功能,也必然对消化系统造成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有研究表明,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其原因复杂多端,发病机理与病理生理改变有其高原特殊性。中医学认为,高原地区自然清气不足,人体宗气生成乏源,极易导致气虚,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这与平原地区有着显著差异,也必然直接影响着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证候特点、治法治则和遣方用药。鉴于此,本课题对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学特点、中医证治规律、防治对策作一研究,以此揭示“异法方宜”的理论真谛。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采用临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学特点、证型分布和治法方药运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治法方药方案和预防对策,为防治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探讨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中医学对高原疾病的认识、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近况等内容。(2)临床研究部分主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搜集1013例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性别、年龄、民族、高原居住时间、居住地海拔、病程、职业、生活习惯、饮食偏好、饮食规律、基础病、疾病家族史、发病诱因、临床症状及其程度、舌苔脉象、胃镜检查结果(胃镜下黏膜萎缩分度)、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病理分度)、Hp感染情况等资料,按照预设的辨证分型方案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研究证型分布规律、证候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提出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证型方案等。(3)回顾性研究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方法,搜集文献报道的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病例3003例,归纳分析其中医治法、所用方剂及其组方规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以及核心方药等进行分析,总结凝练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法方药。研究结果:(1)临床调查的1013例患者中,男521例,女49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52.39±11.99)岁,平均病程(1277.43±1169.38)d。在患者年龄对高原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影响方面,本研究显示,发病率总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对不同海拔高度与患者年龄段分布情况观察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青年患者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在胃病家族史方面,1013例中,16.98%患者明确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病家族史。在海拔对肠化、异型增生影响方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患者中伴有肠化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占比逐渐升高。1013例中468例为独立证型,545例为复合证型(兼夹2-4种证型)。单证型中以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含兼夹)占比最高;兼夹证型中以脾胃气虚证兼夹胃络瘀阻证、脾胃气虚证兼夹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兼夹肝胃气滞证占比最高。在不同年龄段的证型分布方面,青年患者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胃气虚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中年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老年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迁延),胃络瘀阻证出现频次显著增加。在患者体型对证型分布影响方面,胃阴不足证以体型消瘦者占比最高,脾胃湿热证中肥胖者占比显著高于消瘦者。在患者性别对证型分布影响方面,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中女性占比高于男性。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在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对证型分布影响方面,饮酒、吸烟的患者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占比较高,经常熬夜的患者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证占比相对较高,喜喝浓茶的患者胃阴不足证占比最高。Hp感染情况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关联性。Hp阳性率由高至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在胃镜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证型分布相关性研究方面,结果显示,胃镜观察黏膜萎缩程度、病理诊断萎缩程度、炎症病理状态、肠化和/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最高的均为胃络瘀阻证。(2)基于文献回顾性研究的3003例患者中,采用复合治法(2种以上主要治法组合)治疗的达89.94%。在主要治法构成中,居前7位(运用频率≥10%)的依次为:益气健脾(79.62%)、活血化瘀(64.34%)、养阴益胃(41.86%)、疏肝理气(23.01%)、温中和胃(11.42%)、健脾行气(10.52%)、清热化湿(10.36%)。在复合治法方面,2种主要治法组合频次居前2位的依次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整合凝练为益气活血法),益气健脾、养阴益胃(整合凝练为益气养阴法);3种主要治法组合频次最高的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养阴益胃(整合凝练为益气活血养阴法)。根据组方分析,运用频次最高的前10种方剂依次为:黄芪四君子汤、丹参饮、益胃汤、生脉散、半夏泻心汤、百合汤、黄芪甘草汤、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黄芪建中汤。数据挖掘模块复杂网络分析研究表明,治疗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方药(共21味)为:黄芪、党参、白芍、甘草、白术、焦山楂、丹参、陈皮、鸡内金、茯苓、半夏、三七粉、炙甘草、黄连、沙参、乌药、炒麦芽、麦冬、百合、白花蛇舌草、太子参。研究结论:(1)本研究表明,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发病学特点,随居住海拔高度的增加,青年患者的占比逐渐升高,提示高海拔可能导致患者发病年龄提前,且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增高。高原地区某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饮酒、高盐、少食果蔬等),是导致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提炼了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高原地区自然清气不足等地理气候环境特点,导致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特异性。在证型性质上以气虚、血瘀、阴亏为主,在证型方式上以复合证型为主。通过组合凝练,提出了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中医证型分型新方案为:①气虚血瘀证;②气阴两虚证;③脾胃气虚证;④脾虚气滞证;⑤肝胃郁热证。(3)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治法:益气、活血、养阴法,临床常采用复合治法,并提出了代表性方剂、核心方药和防治对策。(4)本研究结果为日后针对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制定实用、规范、标准化的中医诊治方案提供了框架结构和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