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消化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从最初的诊断手段,已经发展为诊疗一体的重要临床技术,其在消化道诸多疾病如出血、肿瘤、异物等中已经成为一线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咽反射的存在,内镜检查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呃逆、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内镜下息肉摘除、内镜下止血等操作往往使患者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无痛胃肠镜技术是一类结合麻醉技术的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可以消除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紧张情绪、恶心、呕吐等情况,从而可以更好的观察病灶、处理出血及组织活检切除等。本研究通过分析胃镜检查时不同镇静、麻醉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旨在探讨无痛胃镜中麻醉方案的优化选择。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行门诊无痛胃镜检查患者240例,其中男125例,女115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组(PS组,n=80)、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喷剂组(PL组,n=80)及舒芬太尼组(S组,n=80)。入选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75岁,体质量45~85㎏之间的患者,同时排除其中的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及麻醉药过敏、妊娠。记录丙泊酚的用量(mg/kg);记录患者麻醉前(T0)、胃镜检查入镜前(T1)、胃镜过咽喉部(T2)和胃镜检查结束后5min(T3)时的MAP、HR、SPO2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记录各组患者术中体动、咽反射等不良反应例数;定向力恢复时间,停药到呼之能应,能回答简单问题所需时间。
1.结果:
3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检查时间及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PL组较PS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术中,PL组较PS组体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PL组较PS组咽反射发生率显著减低(P<0.05)。S组患者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较PS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PL组较PS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1)。PS组患者T1、T2、T3期MAP较T0期显著下降(P<0.05)。PL组患者T2期MAP较T0期显著下降(P<0.05)。S组患者T1、T2、T3期MAP与T0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前,3组间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期,与PS组、PL组相比,S组MAP水平更高(均P<0.05)。在T2、T3期,S组MAP水平均较PS组、PL组更高(P<0.05),且PL组较PS组MAP水平均更高(P<0.05)。S组患者T2期HR较T0期显著升高(P<0.05)。在T1期,S组HR水平较PL组显著升高(P<0.05);在T2期,S组HR水平较PS组及PL组均显著升高(P<0.05),但PL组及PS组间未见显著差异;在T3期,S组HR水平较PS组显著升高(P<0.05)。3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SpO2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论:
本研究提示在胃镜检查中接受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喷剂、单独舒芬太尼镇痛镇静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而较传统丙泊酚联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麻醉方案更为安全可行。然而进一步研究尚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消化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从最初的诊断手段,已经发展为诊疗一体的重要临床技术,其在消化道诸多疾病如出血、肿瘤、异物等中已经成为一线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咽反射的存在,内镜检查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呃逆、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内镜下息肉摘除、内镜下止血等操作往往使患者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无痛胃肠镜技术是一类结合麻醉技术的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可以消除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紧张情绪、恶心、呕吐等情况,从而可以更好的观察病灶、处理出血及组织活检切除等。本研究通过分析胃镜检查时不同镇静、麻醉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旨在探讨无痛胃镜中麻醉方案的优化选择。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6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行门诊无痛胃镜检查患者240例,其中男125例,女115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组(PS组,n=80)、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喷剂组(PL组,n=80)及舒芬太尼组(S组,n=80)。入选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75岁,体质量45~85㎏之间的患者,同时排除其中的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及麻醉药过敏、妊娠。记录丙泊酚的用量(mg/kg);记录患者麻醉前(T0)、胃镜检查入镜前(T1)、胃镜过咽喉部(T2)和胃镜检查结束后5min(T3)时的MAP、HR、SPO2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记录各组患者术中体动、咽反射等不良反应例数;定向力恢复时间,停药到呼之能应,能回答简单问题所需时间。
1.结果:
3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检查时间及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PL组较PS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术中,PL组较PS组体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PL组较PS组咽反射发生率显著减低(P<0.05)。S组患者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较PS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PL组较PS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1)。PS组患者T1、T2、T3期MAP较T0期显著下降(P<0.05)。PL组患者T2期MAP较T0期显著下降(P<0.05)。S组患者T1、T2、T3期MAP与T0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前,3组间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期,与PS组、PL组相比,S组MAP水平更高(均P<0.05)。在T2、T3期,S组MAP水平均较PS组、PL组更高(P<0.05),且PL组较PS组MAP水平均更高(P<0.05)。S组患者T2期HR较T0期显著升高(P<0.05)。在T1期,S组HR水平较PL组显著升高(P<0.05);在T2期,S组HR水平较PS组及PL组均显著升高(P<0.05),但PL组及PS组间未见显著差异;在T3期,S组HR水平较PS组显著升高(P<0.05)。3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SpO2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论:
本研究提示在胃镜检查中接受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喷剂、单独舒芬太尼镇痛镇静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而较传统丙泊酚联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麻醉方案更为安全可行。然而进一步研究尚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