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开源开发模式让软件开发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分布在全球不同位置的开发者都能自由、开放地参与软件开发活动,通过互联网环境实现交互和协同。开发者可以同时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不同开发工具、服务和平台,对于项目的贡献也不再局限在代码本身,还体现在讨论、修复、管理、测试、部署等开发的各个环节。如今,群体化开源创作范式与企业级软件生产技术深度融合,使得开源开发模式中的人、制品、数据等要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源开发模式让软件开发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分布在全球不同位置的开发者都能自由、开放地参与软件开发活动,通过互联网环境实现交互和协同。开发者可以同时参与多个项目的开发,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不同开发工具、服务和平台,对于项目的贡献也不再局限在代码本身,还体现在讨论、修复、管理、测试、部署等开发的各个环节。如今,群体化开源创作范式与企业级软件生产技术深度融合,使得开源开发模式中的人、制品、数据等要素与协作环境紧密交互,开源软件进而成长演化形成了开源开发生态。其中,大规模群体的积极参与和持续贡献是开源软件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驱动力。但是,持续涌入的大众贡献规模巨大、高度分散且类型多样,贡献管理过程中各类开发资源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信息交换关系,导致传统贡献处理和发布方式难以满足需求,进而严重地影响了群体贡献的汇聚效率。因此,探索高效能的开发资源整合机制,提高群体协同、管理维护、资源复用效率,构建持续演化的协作环境,成为当前开源开发生态高效汇聚大众贡献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围绕开源开发生态中的大众贡献汇聚效率问题,立足于开源社区积累的软件开发大数据,分别从开发任务、参与主体、开发信息和协作环境四个层面系统地展开数据驱动下的实证分析和方法研究,深入剖析开源开发生态中群体贡献高效汇聚的内在机理与最佳实践。主要工作与贡献总结如下:第一,针对贡献规划时开发任务管理对群体贡献处理效率的影响问题,发现了里程碑开源管理模式的应用规律,提出了多维度的里程碑开源管理效益模型,为开源开发生态中开发任务管理和贡献处理效率提升提供实践建议。首先,我们利用定量方法总结了开发者使用里程碑工具进行任务管理的处理时间开销、与项目特征的关联关系等,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实际开发者使用里程碑工具过程中的动机与未满足需求。进一步,我们利用混合效应线性回归分析技术,构建了贡献处理时间模型、代码产量模型、发布数量模型以及项目流行度模型,从多个维度定量地分析了项目年龄、团队规模、里程碑使用频率以及设置细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应,从中发现并总结各个维度上的最佳实践。第二,针对贡献审阅时参与主体交互对群体贡献处理效率的影响问题,发现了内外部贡献者基于社交工具的交互规律,提出了基于交互数据的社交化协同网络建模方法和开发者社交化协同能力度量方法,为开源开发生态中贡献快速审阅和贡献者群体高效协同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首先,我们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参与主体在贡献审阅过程中使用社交工具的应用位置、场景以及涉众等规律,并定量分析了社交工具应用对于贡献处理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我们基于大规模的参与主体交互数据构建了参与主体间的社交化协同网络,从宏观角度对参与主体交互的网络属性、稳定性的演化特征进行了时间切片分析,并基于PageRank算法构建了开发者社交化协同能力度量方法,以在参与主体中识别有影响力的贡献者。第三,针对贡献分享时开发信息关联对群体贡献处理效率的影响问题,发现了基于链接技术的内外部开发信息关联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模型的自动化开发信息关联方法,为开源开发生态中提升贡献处理效率和有效关联开发信息资源提供实践建议和方法支持。首先,我们利用定性方法归纳了贡献处理过程中参与主体使用链接技术分享开发信息的不同模式,然后定量地分析了开发信息关联模式的频率、演化等特点,接着我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构建了贡献处理延迟模型和贡献讨论规模模型,定量地探索了不同链接因素对于贡献解决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我们基于信息检索技术和嵌入模型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的开发信息关联方法,对核心项目内部相关开发信息进行了自动化推荐。第四,针对贡献测试和部署时协作环境构建对群体贡献发布效率的影响问题,发现了基于自动构建工具和基于持续集成服务两类持续部署工作流的构建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持续部署配置文件演化轨迹建模方法,为开源开发生态中各类自动化工具、服务以及平台资源的高效整合以及贡献发布效率提升提供有效支持。首先,我们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开发者构建持续部署工作流时的动机、构建方法、未满足需求等,提出了影响贡献发布效率和质量的多项假设,并从发布频率、构建结果、配置稳定性以及构建延迟四个维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总结了不同持续部署工作流的实际差异以及权衡。进一步,我们探索了持续部署工作流配置文件的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聚类算法的配置文件演化轨迹模型,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配置细节、不同演化模式对于贡献发布效率和配置文件质量的影响。综上所述,针对群体贡献的规划、审阅、分享、测试和部署过程,本文研究了开源开发生态中群体贡献高效汇聚的内在机理和关键方法,对于开源生态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化软件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软件生态建模、开发资源整合和开发配置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受扰动的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广泛存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和发动机内部,随着飞行器设计研究进程的推进,各类边界层湍流特性研究的紧迫性也逐步提升。论文从实际应用出发,通过实验(纳米粒子散射技术、离子测速技术、油流法)为主并辅以数值模拟(基于雷诺平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的研究方法,主线在于厘清超燃冲压发动机内壁面喷注和辅助喷注方式引起的边界层内结构与湍流特性变化,同时又结合飞行器壁面、燃烧室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Laser Plasma Interaction,LPI)中的参量不稳定性是制约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点火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SBS)产生的散射光能够降低光强的耦合效
SiCf/SiC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抗氧化、耐烧蚀等优异性能,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结构部件中极具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航空发动机工作时面临非常复杂的应力环境和热化学环境,对所选用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SiCf/SiC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热结构部件前,其性能测试与仿真就变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后续的部件考核。国内前期生产的SiCf/Si
有效连接作为脑功能整合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揭示大脑神经信号间连接关系的因果效应信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是两类广泛应用的非侵入式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分别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表达。本文聚焦有效连接分析方法,并围绕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两类数据,开展多模态脑成像有效连接分析的方法学与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多变量时-频格兰杰因果连接分析。在本
武器装备体系评估是武器装备论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已然成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的重要方面,其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等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目前,由于武器装备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员较难建立准确、通用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也较难得到解释和验证。随着网络科学的发展,基于异质网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武器装备体系进行形式化描述,也可以借助异质网络
磁绝缘线振荡器(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MILO)是当今高峰值功率、无磁场、紧凑型窄带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产生器件的典型代表,也是当前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MILO输出的微波频率不可调节,属于典型的窄带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随着MILO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大范围
磁等离子体推力器(MPDT,Magneto Plasma Dynamic Thruster)具有推力密度大、比冲高、功率大、结构简单等优势,在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大型空间飞行器轨道转移等空间任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可控核聚变技术在空间电推进领域得到实际应用的首选。MPDT工作时存在多种物理过程,其内部工作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已有研究对MPDT工作机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致使一些存在的问题得不到
来流气体在组合循环发动机中的停留时间很短(毫秒量级),同时由于其强压缩性,使得其与燃料的混合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较低。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发动机内部气体的掺混效果是组合循环发动机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以超声速混合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等方法深入地分析了混合层的发展过程和混合增强方法。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研究了来流压缩性、粘性、速度比和密
本文研究的缅甸军事情报文化,既是缅甸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在其军事情报领域中的投射和积淀,又是缅甸情报实践在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制度规范等层面形成的文化趋向。本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基于文化学、情报学、军事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从军事情报文化普遍规律出发,结合缅甸军事情报文化发展的特殊环境,综合运用归纳分析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理论推导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普遍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等方法,
过去的20多年间,光纤激光器实现了输出功率近乎指数级的增长,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等诸多领域。伴随着功率的提升,非线性效应也愈发显著,成为制约光纤激光器功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抑制非线性效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大纤芯的直径。尽管增大纤芯直径提高了非线性效应发生的阈值,但同时又导致了纤芯支持模式的增加,在高功率运行下,有可能产生比较复杂的模式竞争、模式耦合,甚至是模式不稳定效应从而导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