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中医情志致病学说为指导,旨在探讨郁闷不舒和烦躁状态与周围性面瘫发病的关系,为日后开展情志与周围性面瘫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临床研究,被调查者以自评方式,填写《面瘫调查表》,包括基本资料、郁闷不舒状态评定量表、烦躁状态评定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LES)。应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对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一般资料采用基本统计分析及描述;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继以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人口学统计因素分析:不同年龄段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郁闷不舒状态评定量表和烦躁状态评定量表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年龄在30岁以上的患者在两种心理紊乱状态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30岁以下的患者;不同学历患者在郁闷不舒评定量表和烦躁状态评定量表的得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郁闷不舒和烦躁状态程度的总体分析:有13.3%的被调查者郁闷不舒状态的程度在中度以上,16.0﹪的被调查者烦躁状态的程度在中度以上,两者兼有者有6例,占总例数的6.1%。3.两种心理紊乱状态评定量表的得分与生活事件量表的相关性分析:两种心理紊乱状态评定量表的得分与生活事件总值(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家庭问题的分值,呈显著的正相关。4.组间对照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郁闷不舒状态的程度和烦躁状态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郁闷不舒和烦躁两种心理紊乱状态对部分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周围性面瘫发病的必要条件;年龄是周围性面瘫患者心理紊乱状态程度的影响因素之一。2.生活事件对情志相关病证的发生具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3.观察组周围性面瘫患者存在较明显的情绪心理因素,提示在临床治疗面瘫过程中除重视躯体治疗外,亦可酌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