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引起的一种细菌性水稻病害,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发生比较严重病害,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发生区域在逐步扩散,对水稻的危害逐渐增大。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于2009年7月在湖北省首次在阳新、枝江、大冶、当阳等县市发生,对湖北省水稻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本文在对病原发生危害调查基础上,对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几种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效果。期望为本病进一步相关基础研究和防治奠定基础,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发病植株测产结果显示,本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病株空秕率增加,结实率降低。与健康植株比较,空秕率提高了3.5倍,结实率降低了26%,一般产量损失40%左右,重病株达60%,严重的达90%以上。2.应是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从发病水稻中分离出21个菌株,通过express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NGM培养基鉴定、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和核糖体DNAITS序列鉴定等方法对分离的21个菌株进行鉴定,最后确定了6个菌株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分别将其命名为Echl-01,Ech2-01,Ech2-02,Ech2-03,Ech3-01,Ech3-02。3.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针刺和注射茎基部均能引起典型症状,叶片离体接种与活体喷雾接种均无任何症状,推测病菌不能从叶片侵染引起病害发生;病菌可能是从伤口、受伤的叶鞘和根系侵入,所以在大雨淹水之后容易引起病害的流行。其中主要从根系、茎基部伤口侵入,也可在种子萌芽过程中侵入,降低种子萌发率,引起烂芽,烂根。4.对分离白阳新、枝江、大冶等地的基腐病菌进行了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淀粉水解、甲基红(M.R.)、过氧化氢酶、明胶液化、吲哚试验、果胶分解、卵磷脂酶等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结果与国内其他菌株相似。通过温度测试,确定了分离自湖北省各地的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最低生长温度为10℃,最高生长温度为41℃,致死温度在53~54℃之间。pH值测试结果显示,分离自湖北省各地的菊欧文氏菌在pH5.2~10.0内都能生长,pH 6.0~8.4之间生长良好,其中最适宜生长pH为6.8,当pH值低于4.4时病菌停止生长。5.通过9种不同杀菌剂对基腐病菌(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药剂对其生长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梧宁霉素的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2.4μg/ml,抑菌效果最好。70%农用链霉素、70%锰锌百菌清的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58.30和81.40μg/m。三乙磷酸铝、松脂酸铜16%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噻唑锌、噻呋酰胺、70%精品甲托WP、可杀得叁千的抑制效果较差,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833.33,1156.63,562.20和595.74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