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理论模型,初步编制一套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为研究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提供一个可操作的量化工具。2.检验新编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的信度、效度。3.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的检出率、相关因素及受虐学生的心理健康。方法:1.随机抽取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永定区的12所中小学五年级至高三的497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262名,女性235名,年龄12-18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建构学生心理虐待理论模型,建立项目库。经相关专家对每个项目逐条打分评价,筛选出效价高的项目,编制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初稿。2.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永定区四个区域的28所学校,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中12所,初中12所,小学4所。采用二级分层抽样法,在每所中学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2-3个班级取样,在小学随机抽取5年级或6年级的一个班级取样,发放问卷3200份,有效问卷2977份,年龄10-18岁,平均(14.4±2.06)岁。其中女生1515名,占50.9%;男生1462名,占49.1%。采用学生心理虐待理论模型结合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进行初步的因素构建,再选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因素结构的合理性。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选用Cronbachα系数、条目间相关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相关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等问卷对农村和城市学生心理虐待的检出率、相关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3.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永定区四个区域的28所学校,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中12所,初中12所,小学4所。用二级分层抽样法,在每所中学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2-3个班级取样,在小学随机抽取5年级或6年级的一个班级取样,发放问卷32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2943份,年龄10-18岁,平均14.2±2.02岁。其中女生1491名,占50.7%;男生1452名,占49.3%。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等问卷对农村和城市受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1.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确定中小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有40个项目,由五个维度:贬损、控制、剥夺、歧视、忽视组成,解释总变异的55.365%。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项目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382-0.520,Cronbacha系数为0.795-0.887,分半信度为0.804-0.872,重测信度为0.884-0.919;内部相关分析表明,各维度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为0.777-0.877。效度检验:该量表经该领域15位专家对项目内容进行评估,保留至少5位专家评估达到所测目的项目。效标关联效度,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的各维度分、量表总分与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各维度分、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19-0.432,呈显著正相关(p<0.01)。2.中小学生近一年来遭受心理虐待的检出率为35.40%;其检出率是男生高于女生(p=0.000),高年龄高于低年龄(p=0.000),农村高于城市(p=0.000),身体健康不良者高于身体健康者(p=0.001),内向者高于外向者(p=0.210),学习成绩和守纪情况不良者高于学习成绩和表现优良者(p=0.000),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者高于受教育文化程度高者(p=0.001),父母关系不好的高于父母关系良好的(p=0.001),家庭经济状况差的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p=0.001)。学生心理虐待的相关因素包括:学校地域、住校、性别、学校类型、学习成绩、守纪情况、问题行为和父母关系等。3.心理虐待对学生自尊(p<0.05)和自我效能感产生不良影响(p<0.05)。青少年心理行为自评量表中所有维度分及总分与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的各维度分和总分均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1.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作者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通过考察项目间平均相关系数、Cronbach a系数、分半信度和重信度,该量表有较理想的信、效度,量表的稳定性、内部一致性等结果都达到了测量学要求。3.中小学生心理受虐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学校类型、学校地域、住校、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守纪情况和父母关系等。4.心理虐待对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行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