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绪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随着自我意识情绪研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羞耻、内疚、自豪等已成为自我意识情绪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相比基本情绪(快乐、恐惧、悲伤、愤怒等),自我意识情绪研究仍相对薄弱,尤其是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跨文化研究更是缺乏相关文献及研究报告。本文在中美跨文化背景下,探讨了自我意识情绪的事件类型、情绪体验、反应模式,以及情绪事件的影响结果等相关问题。情绪系统反应关联性(Emotion response system coherence)理论认为,这一系列问题是相互间存在联系的。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下,自我结构也可能影响着自我意识情绪。新近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跨文化背景下,羞耻、自豪等自我意识情绪的非言语情绪表达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在不同文化下——自我意识情绪的事件类型、情绪归因、评价、体验、反应等方面也具有一致性呢?本研究通过4个系列研究,探讨了上述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内容分析技术,发现个人型事件更多的引发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相比较中国大学生而言,美国大学生由于“自我道德”事件引发的羞耻、内疚更为显著;中美两国大学生在产生自豪事件类型上具有一致性,即“成就型”事件是自豪感产生的主要来源。2、通过内容分析和中美比较,发现自我意识情绪归因与评价方面,中、美两国大学生在体验自我意识情绪时,均以内部归因为主;情绪归因的控制点主要指向自我;情绪归因的稳定性、可控性方面,中美两国具有一致的反应模式,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自豪、羞耻、内疚;可控程度有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内疚、自豪、羞耻;“能力”、“努力”归因维度上,具有跨文化一致性,自豪归因为“能力”和“努力”的程度均显著高于羞耻、内疚;情绪评价均以内源评价为主;外源评价方面,中美具有一致性,羞耻、自豪的他人评价和社会比较程度均显著高于内疚。3、通过2×3混合设计,发现自我意识情绪事件反应评价方面,文化与情绪的主效应各有体现。情绪发生的时间距离,中美差异显著;三种自我意识情绪在时间距离方面差异不显著;情绪持续的时间长度方面,中国大学生的情绪持续时间长度显著高于美国大学生,三种情绪在持续时间长度上的差异显著;情绪发生的地点文化主效应不显著,三种自我意识情绪的差异显著,产生羞耻、自豪的地点以“在公共场所”为主,内疚是以“在我自己家里”为主;情绪发生时“在场人物”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中国被试在体验羞耻、内疚、自豪时,“我的家人”在场的频次显著高于美国被试;美国被试则是“独自一个人”的频次显著高于中国被试;情绪归因指向“因为自己”时,美国大学生将情绪归因“因为自己”的程度显著高于中国被试;情绪归因指向“因为他人”时,美国大学生将情绪归因“因为他人”的程度显著高于中国的大学生。整体上,羞耻、自豪更多的将情绪归因指向“因为他人”;自我意识情绪体验程度上,美国大学生的羞耻、内疚、自豪均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情绪的“道德属性”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美国大学生更多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违背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并且羞耻在违背道德的程度上最强;自我意识情绪事件影响个体的自尊和人际关系。4、中美两国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自我结构特征,中国大学生以互倚型自我为主,美国大学生以独立型自我结构为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文化变量能够显著预测自我意识情绪;独立型自我对内疚、自豪具有较好的预测力;互倚型自我对自我意识情绪的预测力不显著;独立型自我在文化对内疚的影响过程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