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论看先秦儒法两家的法思想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论是对人的自我本质的认识,是天人观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人性论又是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因而这种法思想也是人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不同的民族对人的自我本质认识不同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思想,而这种法思想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塑造着现实中的人。本文主要从先秦天人观的特点来把握儒法人性论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进而比较儒法两家的法思想。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文章的选题动因、据以研究的前提、基本思路、选用资料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全文的立论基础,着重探讨蕴藏在先秦各家人性论中的思维方式,并以此为着眼点来比较儒法人性论的异同。人性论是天人观发展演变的产物,天人合一是先秦各家认识天人关系的一个根本观点,同时也是各种人性论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古代所遵循的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有着实质性的差异,这种天人合一的人性论没有把人看作是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儒法两家人性论是一致的、相通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儒法两家对天人关系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他们各自人性论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二者考察人性问题的角度和对人性的态度不同。儒家从伦理的角度谈人性,赋予人性以善、恶的道德属性,而法家是从功利的角度谈人性,认为人是好利恶害的。因而儒家不论是性善论者还是性恶论者,都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然而法家却对人性持悲观态度。第三、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逻辑展开。正是由于儒法两家认识人性的角度和对人性的态度不同,致使二者的法思想的具体内容不同。儒家注重维护人伦亲情,而法家却将其看作“私情”予以排斥。儒家主张礼治、德治和“人治”,而法家却一味强调“法”的强制作用。从二者法思想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中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参考。但同时更要看到儒法两家人性论的共性,即二者都不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从这种人性论出发,儒法两家在法的起源观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把“道”作为法的理论渊源,然而这种“道”并非是完全超越现世之上的,它要依靠圣人这个中介来发挥作用,因此儒法两家都认为法是由圣人制定的。这种法的起源观与西方古代的自然法观念及社会契约论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基于此,儒法两家的法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重权威轻法律、重整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等。这些共性也是二者的共同缺陷,是我们今天需要弥补的方面,而要弥补这些缺陷关键需要树立起独立自由的个体意识和人格。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论点,点明本文的主旨和归宿。我们只有从认识根源上对传统思想的缺陷进行认真、深刻地反思、批判,才能更好地继承、吸收其中的合理性因素以供今天借鉴。
其他文献
在证券市场领域,美国市场对中国香港市场和上海市场均有影响。在上海市场和中国香港市场之间,上海市场的变动影响着中国香港市场,但并未发现中国香港市场影响上海市场的证据。这
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编辑出版家,他的大众编辑思想在我国编辑出版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等为代表的报刊无不体现着他的大
沥青混合料由粗、细集料,矿物填料以及沥青组成,目前通常使用的沥青混合料拌和工艺为粗、细集料干拌一定时间后加入矿质填料与沥青继续湿拌一定时间,拌和时间由试拌确定。沥
在LF炉精炼过程中,温度及成分控制始终是两条主线。为稳定生产和提高铸坯质量,连铸对钢水温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供电是钢水升温的主要手段,合理的供电制度既可以保证所
试验于2005~2006年在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龙西村林草复合生态系统试验地进行。杨树为5龄的意杨,杨树林地种植的牧草品种为中饲237、冬牧70、多花黑麦草、苇状羊茅、鸭茅、高黑麦
在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中神经系统特性及其气质类型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研究的现状与其地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运动水平与神经系统特性及其气质类型的关系还没有得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锅炉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过去的几十
古今中外优先购买权在立法上均得以确立是优先购买权的制度价值使然。从优先购买权的历史发展和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优先购买权的制度价值体现在其强大的社会价值和合理的
《金色的耶路撒冷》是玛格利特·德拉布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德拉布尔曾凭此作品获得布莱克纪念奖。这部作品主题丰富。因此,在为数不多的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中,主题研究所占比重
别居,又称分居,是外国亲属法(或婚姻家庭法)中的一项制度,是指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终止夫妻同居义务的法律制度。别居制度源于宗教法,盛行于中世纪,原为禁止离婚的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