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之一。当前,对银行信用的破坏和日益严重的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其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将动摇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对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经营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于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用风险的内涵进一步拓宽,国际银行业关于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了巨大发展,金融领域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银行业务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对银行风险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公布,它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管理,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目前,国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已经发展到量化管理阶段,它们通过量化管理来平衡和处理风险与收益的矛盾,进而形成以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等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不足。所以,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改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构建和谐稳健的金融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本文以银行信用风险为视角,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解析、信用管理方式的演变,到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对西方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模型的考察,试图从制度、技术、流程、组织架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层面来研究提出体制转轨期我国银行信用制度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