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对身心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其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T2DM重要的发病特征。药理研究表明,IR与食欲素A(Orexin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通路的功能密切相关,Orexin A/HPA轴通路是改善IR的潜在作用靶点。Orexin A/HPA轴通路在IR发病过程的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与中医“心肾相交”理论相似,而明代《韩氏医通》经典名方交泰丸,全方由黄连和肉桂10:1配伍而成,为“交通心肾”水火共济治法的代表方,该方临床疗效表明能改善IR及诱发的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但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前期研究表明,交泰丸对Orexin A/HPA轴通路的Orexin A蛋白有调节作用。因此提出假说,交泰丸改善IR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Orexin A/HPA轴的通路有关。基于以上设想,本研究通过对交泰丸的定性定量研究,进一步确定其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观察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对T2DM大鼠Orexin A/HPA轴通路及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影响,阐明交泰丸改善IR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和开发打下基础,也进一步阐明中医“心肾相交”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1.交泰丸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交泰丸的提取方法,并对不同流动相及缓冲盐的pH值、检测波长、流速、色谱柱、柱温进行优化,确立其色谱条件;进而对15批交泰丸进样分析,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15批交泰丸进行HPLC图谱的分析和建立。2.交泰丸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HPLC-DAD法测定15批交泰丸药材中表小檗碱(Epiberberine)、黄连碱(Coptisine)、巴马汀(Berbericine)、盐酸小檗碱(Berberinehydrochloride)、桂皮醛(Cinnamaldehyde)的含量,方法学考察了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平均加样回收率。3.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对T2DM大鼠Orexin A/HPA轴通路及骨骼肌GLUT4的影响本研究应用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考察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对2型糖尿病IR大鼠Orexin A/HPA轴通路相关指标及骨骼肌GLUT4表达的影响,探讨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对改善IR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建立了交泰丸HPLC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确定了 16个共有峰,结合对照品,指认了其中5个特征峰,15批交泰丸样品相似度在0.910~0.997。2.HPLC-DAD法同时测定交泰丸中5个成分的含量,其分离度良好,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低于3.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24%~102.73%,RSD在0.20%~2.49%。15批样品中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桂皮醛平均含量分别为1.87~2.96 mg/g、3.52~5.40 mg/g、3.80~5.79 mg/g、6.08~8.04 mg/g 和 0.55~5.59 mg/g。3.模型组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下丘脑Orexin A、OX2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垂体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及尿液皮质酮(CORT)及骨骼肌11β-HSD1蛋白表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骨骼肌中GLUT4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交泰丸主要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与桂皮醛配伍组与模型组相比,FBG、FINS、IRI、TC、TG、LDL-C水平降低;ISI、HDL-C水平升高;下丘脑Orexin A、OX2R、CRH、垂体及血浆ACTH、血清及尿液CORT水平降低;骨骼肌11β-HSD1蛋白表达降低,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结论:交泰丸活性成分主要为盐酸小檗碱(BBR)和桂皮醛(CA),相对含量高且稳定。交泰丸活性成分具有改善T2DM大鼠模型IR和糖脂代谢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Orexin A/HPA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