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戈尔丁是获得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近代杰出小说家,其代表作《蝇王》为他在西方文学领域赢得了极高声誉,他因此而被一些评论家誉为当代最具有想象力和独创性作者之一。在《蝇王》中,作者借想象之笔,透过孩子的世界向人们折射出社会的缩影,发人深思。西方许多评论家和学者从宗教,人性恶,寓言等几大主题对其做过全面的研究和挖掘,我国的学者对于《蝇王》的研究主要在作品获奖之后,在西方学者们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原型批评,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哲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人性本善等视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本文主要从存在主义这一哲学角度对作品进行进一步诠释,用存在主义中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如世界的荒谬,人的孤独与焦虑以及异化来分析这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人的状态即生存的客观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状态。存在主义哲学一致推崇“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人的出场才会演绎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非性本善或性本恶。笔者在本篇论文中持不同于以往的“性本恶”或“性本善”的主题研究,用一种新的视角来阐释这部经典的作品。当然,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学说并不尽善尽美,因此本篇论文的论证主要采了其中一些可取之处,仍需深入探索。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概括介绍了戈尔丁生平及创作背景,简述这一作品的成就和影响。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是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理论基础的讨论。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主体部分,第四章通过“世界是荒谬而偶然的”“人是孤独而焦虑的”这些存在主义观点来挖掘作品中反映的人的存在状态。通过人物的深度分析体现人的异化与疏离。
第五章用“存在先于本质”,在《蝇王》中再次寻找人性的“善”与“恶”。
最后一章总结全文以及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简言之,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阐释《蝇王》作品,探究小说所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性的善与恶,以期寻求改善这种状况的路径,这便是本文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