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状态与人性的探究——以存在主义视角阐释戈尔丁的《蝇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戈尔丁是获得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近代杰出小说家,其代表作《蝇王》为他在西方文学领域赢得了极高声誉,他因此而被一些评论家誉为当代最具有想象力和独创性作者之一。在《蝇王》中,作者借想象之笔,透过孩子的世界向人们折射出社会的缩影,发人深思。西方许多评论家和学者从宗教,人性恶,寓言等几大主题对其做过全面的研究和挖掘,我国的学者对于《蝇王》的研究主要在作品获奖之后,在西方学者们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原型批评,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哲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人性本善等视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本文主要从存在主义这一哲学角度对作品进行进一步诠释,用存在主义中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如世界的荒谬,人的孤独与焦虑以及异化来分析这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人的状态即生存的客观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状态。存在主义哲学一致推崇“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人的出场才会演绎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非性本善或性本恶。笔者在本篇论文中持不同于以往的“性本恶”或“性本善”的主题研究,用一种新的视角来阐释这部经典的作品。当然,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学说并不尽善尽美,因此本篇论文的论证主要采了其中一些可取之处,仍需深入探索。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概括介绍了戈尔丁生平及创作背景,简述这一作品的成就和影响。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是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理论基础的讨论。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主体部分,第四章通过“世界是荒谬而偶然的”“人是孤独而焦虑的”这些存在主义观点来挖掘作品中反映的人的存在状态。通过人物的深度分析体现人的异化与疏离。   第五章用“存在先于本质”,在《蝇王》中再次寻找人性的“善”与“恶”。   最后一章总结全文以及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简言之,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阐释《蝇王》作品,探究小说所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性的善与恶,以期寻求改善这种状况的路径,这便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加拿大著名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1980)出版后,赢得了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人群的喜欢,同时学者趋之若鹜,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和探讨,发掘其深刻含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必须要结合原语文本和语境假设,找出其中蕴含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达
翻译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21世纪的发展依然方兴未艾。在众说纷纭的翻译理论中,本文从翻译过程入手,试图通过翻译过程研究诗歌英译过程中译文对原文的偏离。   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篇连贯的各项研究都有了极大发展,语篇连贯的理论和著作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致力于连贯研究。仔细地研究现有关于语篇连贯的理论,我们
2011年的星际2中,法国虫王Stephano连续获得了IPL#3以及ESWC两个重量级冠军,并在暴雪杯赛中因胜负关系屈居小组第四。圣诞之际SteDhano也进行了年度总结。这位年仅18岁的选手表示自己会在2012夏天认真的考虑我以游戏为生的可能性。因为Stephano更喜欢享受游戏之外的生活。  大家好,  年终的大假终于到来了,祝所有人节日快乐。我想现在对我来说是时候为过去的一年做个小结了,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