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是全部地理环境因素中一个较为活跃的因素,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人类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人类活动会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虽说气候不能完全决定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但其变化却能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气候变化是导致文明兴衰的基本力量之一。因此,如果了解了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的关系,并能深刻揭示二者之间依存规律,对于现在乃至未来人类社会文明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晋商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国际商业文化通道,其具有东方农业文明西输和西方工业文明东输的普遍价值,是东西方文明相互转型的典范。晋商万里茶路在历史上出现多次重要变迁,已有研究主要从政治、经济、经济地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气候变化对其变迁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文在对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距平、滑动平均、Pearson相关分析数理统计方法、函数绘图(Origin)以及比较分析法、地理信息技术(GIS)等,从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探究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对晋商万里茶路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我国整体上发生过三个相对暖期和四个相对冷期,1368-1500年、1550-1610年、1700-1770年为暖期,1500-1550年、1610-1644年、1640-1690年、1780-1924年为冷期,这个时期的干湿状况总体可分两个时期,即1471-1723年偏干,1724-1925年偏涝;同时对我国五个分区的气温(东北及华北地区、华中及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七个分区的旱涝(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分别进行分析,表明气温除西北和西南分区外,其他分区与全国总体冷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分区的冷暖期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旱涝分区除华东和华南分区外,其他分区与全国总体旱涝变化基本一致,但各分区的干湿期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对明清极端气候事件(如极端干旱/极端大涝、极端连旱连涝、高温、冷冬等)变化进行分析看出明清处于极端气候频发期,旱涝灾害和冷冬事件频发。(2)明清晋商万里茶路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线路的新建、停用,明清气候变化主要从两方面对晋商万里茶路的变迁造成影响。一方面,暖湿气候有利于农业收成的增加,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线路多新建且正常运行,如张家口-蒙古国库伦外销路段、下梅-汉口生产路段,汉口-杀虎口或张家口陆路集散路段、鄱阳湖-广州集散路段的新增均处于暖湿气候;冷干气候则导致农业收成的减少,进而引起社会不稳定,线路多停用,下梅-汉口陆路生产路段、下梅-杭州陆路生产路段、杭州-张家口水路集散路段、西线外销线路的停用均属于此类情况。另一方面,区域性极端气候事件对晋商万里茶路的变化影响明显,极端气候事件和其衍生的自然灾害(如洪灾、洪灾导致的堤坝溃决与瘟疫蔓延,旱灾、旱灾引发的蝗灾等)会直接影响水路的停运;间接引起灾荒,社会动荡,导致路线缩减或改变。如下梅-汉口生产路段、下梅-杭州生产路段和杭州-张家口的集散路段(京杭大运河路段)因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地区1846-1850年的极端连旱连涝引起的社会动乱(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短暂停用,西线外销路段因西北地区1846-1847年、1868-1869年极端连旱引起的社会动乱(西北回民起义)导致短暂停用;下梅-杭州生产路段、杭州-张家口的集散路段(京杭大运河路段)因1855年黄河极端大涝引起的改道而导致长时间停用。鉴于目前有限的古气候记录重建数据,本论文的研究在气候论据挖掘尚存在一些不足,随着各个区域古气候数据记录的不断丰富,该研究将继续深入和不断完善。然而,本研究的开展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区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