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及加氢液化中间产物结构解析与分子模型构建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Rea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新疆淖毛湖褐煤进行加氢液化反应试验,运用核磁共振(NMR)、顺磁共振(EPR)和X射线光电能谱(XPS)等分析方法对煤及加氢液化中间产物进行碳结构和自由基浓度表征,从分子结构角度研究温度对液化产物结构变化的影响并实现煤及其产物模型的构建。首先,运用不同模型化合物对固体核磁碳谱中存在的核Overhauser效应(NOE)进行了标定分析,建立了脂肪碳和芳香碳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并用9,10-二甲基蒽模型化合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9,10-二甲基蒽碳结构参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误差小于10‰建立了消除NOE效应的固体核磁碳结构参数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碳结构的解析奠定了基础及保障。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1H/13C NMR)分析液化中间产物结构变化,从分子的角度揭示液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20℃-450℃的区间内,390℃时液化油的脂肪烃含量最高,脂肪氢和脂肪碳含量分别达到了29.51%和42.46%。沥青质芳香碳含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450℃升至最高87.27%,脂肪碳与芳碳呈互补关系。温度对加氢液化中间产物的碳结构分布变化与液化反应性能密切相关,与液化反应进程具有一致相关性。  同时利用顺磁共振(EPR)检测了不同液化油及沥青质自由基浓度,比较发现液化油自由基浓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液化沥青质随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各自产率关系呈正相关,中间产物自由基浓度与液化产率分布及反应行为变化具有一致性,为进一步液化机理探究奠定了基础。最后,基于13C-NMR、XPS、FTIR及元素分析表征结果,运用ChemDraw对淖毛湖原煤、液化沥青质进行分子模型的构建。结果表明,淖毛湖煤以单双环为主,沥青质以缩合2-4环为主,并且ChemDraw模型的分子式及元素含量分布与元素分析具有一致性,实现了煤分子模型在加氢液化中反应行为演绎,从分子角度为煤加氢液化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在中职学院的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及其应用.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相应的技术能力的锻炼;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且
本文的撰写围绕着农村地区的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展开了相应的论述与探讨,创新提出了三大管理策略,希望能够改变传统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当中的弊病,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
本文选取稻壳(RH)、松木屑(PS)和烟草废弃物(TO)三种生物质作为实验原料。利用显微镜-热台联用技术和热重分析法(TGA)对生物质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松木屑和稻壳两种生
微流控芯片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精确度高等优点,并且能够提供类似于体内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因此,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但是,目前微流控芯片在骨组织工程上的应用多
本文以课题组开发的煤温和液化分质转化工艺(ECCO)为基础,采用温和液化-炭化耦合转化技术对红柳林煤进行转化试验,主要对转化过程及产物性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
目前,我国许多的中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时,一般都是借鉴于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再根据国内的实际教育现状做出适时的调整,逐步建成了由专业课程、企业实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
隔代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亲子教育的辅助教育方式.但是,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常与父辈发生矛盾冲突,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
热泵通过消耗少量的高质能源,回收低质热量,以满足生产及生活需要。早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英国就出现了试验用的热泵,美国在40年代末开始了热泵的生产和发展。热泵技术发展迅猛,很快就与以锅炉为主的传统采暖系统进行了有效竞争。当今对热泵技术的研究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列为重点研究计划。 我国对热泵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对节能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从而热泵技术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重视
微机原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认真展开对微机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他们更好的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