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基础及临床研究新探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ong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铬细胞瘤(PCC)和副神经节瘤(PGL)是分别来自于肾上腺和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肿瘤。研究显示约40%的患者携带致病性胚系突变,而在60%散发性病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含有体细胞突变。因此,嗜铬细胞瘤具有很强的遗传特点。此外,嗜铬细胞瘤至少约10%会发生转移,该类患者预后不佳,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缺乏早期诊断恶性的方法,造成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延误治疗。本论文围绕嗜铬细胞瘤的胚系突变、体细胞突变、基因扩增等不同分子分型,探讨嗜铬细胞瘤的遗传背景以及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在第一部分嗜铬细胞瘤胚系分子分型的工作中,我们总结了已发现的胚系突变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偏小、易双侧、多发的临床表型。以及不同突变基因型患者的临床表型差异。总结了 SDHB突变与蛋白表达对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预测价值。在第二部分嗜铬细胞瘤体细胞分子分型研究中,我们首次总结了国人嗜铬细胞瘤体细胞突变以及常见的突变基因。同时,提出ERBB-2扩增和蛋白过表达分子分型是嗜铬细胞瘤转移的重要风险因素。在第三部分基于分子标志物预测嗜铬细胞瘤转移临床列线图的建立和验证研究中,我们首次结合SDHB基因突变和ERBB-2蛋白表达两个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及与转移相关的临床影响因子,将列线图模型应用到嗜铬细胞瘤转移的预测中。模型良好的区分、校准能力和临床净收益均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最后一部分,嗜铬细胞瘤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中,我们首次将液态活检技术应用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中,初次建立了染色体异常型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技术,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增多与恶性嗜铬细胞瘤显著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在我国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建筑师主导的节能设计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本文面向我国“总量与强度控制”的节能需求,针对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瓶颈,特别是建筑方案设计阶
桥梁结构是国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桥梁结构的数目和规模均居世界前列。桥梁结构在运营期间受到周围环境、车辆荷载、自身材料老化等多种复杂因素的
由于在大面积柔性有机电子产品中潜在的应用前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OFETs)作为最重要的电学元件之一,成为了有机电子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大面
功能性稀土配合物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本文设计合成了4-氨基-1,2,4-三氮唑缩2-甲酰基-8-羟基喹啉席夫碱(HL1)、呋喃甲醛缩5-氨基-8-羟基喹啉(HL2),以这两种新配体以及水杨
本文针对木屑、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劣质资源的特性,采用催化热解、碱熔合成的方法对其进行提质,创新性提出生物质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协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新路线。因不同污染物
近几十年来,路径规划问题在很多领域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移动机器人,无线传感器网络,视频游戏,无人驾驶车辆等等。在移动机器人领域,路径规划是在有界空间中找到从起点
目的目前药物治疗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PDPN)的疗效欠佳,而手术治疗褒贬不一;本研究拟将PDPN的周围机制与中枢机制联系起来,结合临床诊疗经验,从不同水平探索PDPN的发病
多波束回声测深(Multibeam Echo Sounder,MBES)系统作为当前水下地形测量的主流设备,具有测量范围广、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能高效获取大面积水深数据和海底反向散射强度信
学位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椎间盘退变与遗传因素、生物力学因素、免疫因素、生化因素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P.ances等低毒性厌氧细菌的隐性感染可能是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