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空间在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延续与更新——以广州地区的祠堂空间为例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广州地区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产生了一百三十多个城中村,一直以来,这些城中村以“丑陋的并以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景观、“城市里的藏污纳垢之地”而被人们所认知,但是这些城市里面的村落同时也承载着成百上千年的地方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受到更多的来自主流社会的关注,并且缺乏有效的保存策略和措施,这些传统文化有可能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在日益高涨的改造和拆除城中村的运动中逐渐地流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村落传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祠堂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冲击和延续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出祠堂空间在现代语境中保护的新思路,以本学科的角度对村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更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 本文以进程的角度对广州地区的祠堂空间进行了历史性与共时性的对比研究,运用社会人类学、环境心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进行分析和逻辑思辨,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论点:社区的自组织(宗族组织)是祠堂空间与村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的前提。在社区自组织势力的支配下,祠堂空间得以在保持其祭祀祖先的核心功能的同时,能够不断地转变其外延的功能以应对城市化的冲击和延续问题,让祠堂空间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本文以祠堂空间的使用者作为研究的主要切入点,认为当地村民是推动祠堂空间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祠堂空间得以延续,并不在于对建筑形式的保护和恢复,也不是依靠政府的干预或市场化的运营,成为“文物建筑”后被新的功能所取代。只有作为祠堂文化载体的原村民愿意自发地动员各种资源去维护,用传统本身给新生的功能赋予意义,祠堂空间才有可能经过再造在现代语境中延续。 以往关于祠堂的研究基本上是把研究的背景放在过去,而本文将试图把研究的背景聚焦于现在与未来。最后,笔者对祠掌空间的未来进行展望,探讨了对于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当地村民来说,祠堂空间和村落的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以及它们将给原村民和村民的后裔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地铁线网的增多,线路的交织愈加紧密,与之相应的便是换乘站数量的增加、涉及换乘的乘客比率增大,换乘站成为了地铁设计中一个重要节点。然而近年来地铁换乘却出现了越来越多
本项研究针对中国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带之核心北京、广州两大城市在近现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下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市聚居建筑形态的历史演变、聚居区的建筑空间分布
随着咖啡产业的不断发展,咖啡厅已不再只属于酒店和商场,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有它的身影。而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都,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街区,在历史街区商业复兴不断壮大的过程中
“宅者,人之本。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开篇语的这几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人和住宅的关系。人生有2/3的时间在住宅及其周边的环境中度过,只有安居才能乐业,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承载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在各个领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主要采集两方面信息,一方面是目标的结构,包括具体的大小,长短,形状,拓扑关系等三维空间的具体信息;另一方面是目标的色彩纹理等外观属性信息。近年来,该技术在文
城市设计运作是当今规划、建筑界重点关注的热门课题,特别是在中国国情特点下,如何建立实效性的城市设计运作机制,有效运作城市设计已成为现实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规划管理角度,通
自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出现了许多令人关注的新领域和新工具。在这个瞬息万变、信息膨胀的奇观社会里从事建筑实践.需要更高的技巧、更敏锐的视角和更灵活的态度.在所有可
少年宫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一种较好的校外和社会教育机构,曾在社会效益、人才效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随着全社会对下一代国民素质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少年宫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己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则是老年化问题的核心。而其中居住的室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