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逐渐显现出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合作日趋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剧、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等重大特征,而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也应景而生。但如果产业承接区只注重价格优惠以及产业配套,而无法为转移而来的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技术配套服务的话,那么极有可能会陷入“产业配套陷阱”,导致产业空心化。在此背景下,建立起与大规模产业转移相适应的新型产学研创新体系,优化承接区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承接区实现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之一。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技术梯度与产学研创新体系。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定量分析我国技术梯度水平,首次绘出我国的技术梯度图谱,并由此引出技术转移的困境,指出产业承接区脱离价格战和生产配套等低层次的竞争,转而建立健全产学研创新体系,为转移而来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配套,是避免产业空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2.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将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企业一次性总额支付购买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利益分配模式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企业提成支付购买科研成果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剖析总额支付模式在我国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视角,对比研究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指出提成支付模式更加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最后基于NASH谈判模型,提出合理的提成支付比例。3.政府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我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具有明显马太效应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而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型企业的支持则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之后,政府的支持反而会减少社会福利,从而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4.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在将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应用与改造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链式DEA的方法对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并根据效率特点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各城市及各重点产业效率差异较大,同一城市或重点产业其两个阶段的效率亦差异明显,而且大部分重点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尽如人意,无法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5.共性技术共生研究。对于共性技术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进行分析,并基于共生理论对皖江城市带共性技术共生区域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最后,提出支撑体系的概念,将机制、环境和政策纳入其中,构建新的产学研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