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关于贸易与制度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研究制度对贸易的影响已经获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但关于出口贸易如何影响制度这一问题还未能予以充分的讨论,特别是基于中国的研究则更是非常缺乏。开放贸易条件下,基于政治影响力差异,中国各所有制部门推动制度变革的动力是不同的。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理论和经验层面上研究了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如何影响制度这一问题。现有中国的相关研究中,尚未有研究从理论层面讨论制度质量的内生机制。由此,本文首先构建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在前人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引入补贴与异质性利益集团,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制度质量内生决定的理论机制,并得出结论:在利益集团之间生产率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补贴作为一种非市场化手段,在封闭经济中有助于效率低但游说能力较强的利益集团扭转竞争力,从而该集团能够专业化生产制度密集型产品,.并同时获得租金;而在开放经济中,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低效率利益集团仅靠游说补贴不能充分提升竞争力,还需游说好制度才可以在竞争中胜出。补贴的使用使低效率地区的制度不需充分提高至应有水平,而该地区的利益集团还可以同时获得不完善制度带来的租金。基于对理论模型的验证,本文随后的经验研究讨论了地区以及不同所有制部门的出口制度密集度对地区之间制度质量差异的影响,并且基于2000年~2006年海关出口商品微观层面数据,通过构建出口制度密集度这一外生变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出口与制度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经验研究表明:出口中所体现的制度密集程度越高,该地区制度质量越高。民营部门迫于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相对国有部门更有动力推动地区制度质量进步,其出口制度密集度越高,对地区制度水平进步的影响作用越大。此外,开放度也表现出对地区制度质量进步的较大影响。在验证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本文对经验研究进行了拓展,进一步分析了出口影响制度变革的机制。研究发现:国有经济通过降低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地区制度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从而给地区制度质量提升带来“减损效应”;另一方面,国有经济也通过上游行业垄断以及自身对资源的占用和浪费,影响到民营部门制度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从而再次给地区制度进步带来“减损效应”。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首先,通过构建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高效率的民营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从事生产和出口,有利于发挥出口贸易带来的竞争效应对制度的改善作用。其次,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也有利于理顺要素禀赋优势,促进企业出口竞争力以及相关部门比较优势的提升。再次,国有部门应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代之以效率更高的民营部门作为一般性制造业部门的主体;同时,民营部门可以进入国有部门所从事的垄断性行业,竞争程度的提升将会倒逼国有部门实施制度变革。最后,市场机制的维护有赖于对政府行为和权力实施限制,并且,政府应当并且能够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通过实施制度质量的进步和完善,为驱动市场中高效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开辟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