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微观探析——以重庆市电力公司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u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面临发展的问题,人类不断地力求回答这个问题,但却不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当今,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社会的发展问题必然地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理论本身的需要。社会不断地趋向新的发展或在新的发展中遇到自身或外在的困境,出现了一系列发展问题,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危机、贫富分化等,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不一致性。就我国发展现状而言,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在我国也已有明显表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不和谐性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率。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反思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待能够解决现在发展的困难。“发展的实质是‘做’,不是‘想’。”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而言,关键是如何做的问题。落实到具体活动生活中,就是如何把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产生整体的高效率的问题。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生活的自组织的过程。企业作为社会自组织的一个环节,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决定着人的活动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承担经济发展责任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员工发展的责任,即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要保持企业和员工发展的一致性。国有企业发展是我国发展情势的“缩影”,国有企业发展困境是社会发展困境的微观体现。本文以重庆市电力公司为例,立足于国有企业与员工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微观层面上再现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探讨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之路。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理解发展。主要是为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寻求理论上的证明。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所以发展应该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两个层面,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现代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传统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新发展观几个阶段,这一层层递进的理论关联,反映了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由表及晕,由点到面,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的历程。它所反映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与其他国家相似的发展难题。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对这一难题做出了回答。基于以上种种,我们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统一,也受经济发展制约,这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正确理解发展的前提下,将社会发展的探析由一般走向具体。没有对具体矛盾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也是一句空话。   第二章:企业是社会发展的“细胞”。对企业的探析是走向具体的一种形式,本章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首先,企业是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创造财富,推动经济的发展;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企业推动创造发明,引领社会进步;企业影响制度建设,改变社会秩序。其次,企业的主体是员工,企业是员工发展的舞台,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具体环境和条件。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发展,员工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由此,企业肩负着双重使命:对于社会而言,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单位,它承担着经济发展的使命;对于员工而言,企业是社会,它为员工提供舞台,承担着员工发展的使命。企业必须肩负起自己的双重使命,不能选择一方舍弃另一方。舍弃任何一方,都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员工发展,当然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第三章:企业与员工的矛盾。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如何达到目标是不明确的。本章选择重庆市电力公司这一特殊的国有企业,分析揭示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中的矛盾,希求收到“解剖麻雀”的效果。目前,在重庆市电力公司所存在的矛盾概括起来为三类八对矛盾:首先,企业和员工在认同方面存在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秩序与和谐矛盾、继承与创新矛盾、责任与环境矛盾;其次,在作风及方法层面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领导与员工的矛盾、机关与基层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再次,企业与员工在价值文化方面存在矛盾。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理想与实干的矛盾、付出与收获的矛盾、原则与感情的矛盾这三个方面。这些矛盾最终可归为利益、发展和思想这三个深层次的问题。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关性,正是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决定了当前国有企业所具有的特有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这些矛盾,明确探讨国有企业的矛盾实际上是从微观上积极主动地探寻社会发展的矛盾,找到矛盾的根源,化解矛盾。   第四章:“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本章主要分析企业与员工矛盾产生的原因。造成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矛盾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利益关系是核心,体制要素是主要制约因素,而文化观念是深层原因并产生重庆特色。国有企业改革中,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问题。在企业内部,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供电单位的二元结构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是导致企业与员工存在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外部,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重庆特有的地域文化影响,企业的员工思想保守,创新不足;同时国有企业特有的弊端导致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企业、制度与操作、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错并存,制约着共同发展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状,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历史,改变现实,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发展难题,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和谐发展之路。   第五章:探寻通达之径。关于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问题,我们需要从企业内部着手,首先解决企业员工的认同问题:我们可以解决非正式员工“成员资格”;探索一种非正式向正式转化的准入机制;通过多方的努力,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有机体。其次,我们要进行体制创新,通过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创新激发企业活力,通过坚持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制度,完善创新领导制度,在制度和体制创新中不断激发当代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增强人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进行体制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人的文化价值和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加强团队文化、正气文化、韧性文化、愿景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提升员工的凝聚力、激励力、抗压力和创新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激发其潜在的创造能力和道德能力,最终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协调一致。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西方哲学二元图景世界以及西方法哲学各时期的二元论基本特点,对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到《莱茵报》时期的法哲学观进行分析,重点探索其法哲学观中的二元性特征,进
技术精神是随着技术发展而萌生的一种理念,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
虽然邓小平没有提出“人学理论”这一概念,也没有专门的人学著作,但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人学思想。在中国人学发展史上,中国当代入学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他继承了老一辈们关于科技异化和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并在这一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思想。哈贝马斯认为,理性有两个维度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先秦时期是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和逐步确立的时期。它产生于特殊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背景之下,用以指导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规范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