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评价经皮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2、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介入疗效的因素。
3、比较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不同介入治疗方式的差异,探索较佳的介入治疗方式。
材料与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PTC或ERCP确诊的126例肝移植(LT)术后合并胆道并发症的患者,满足条件的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胆道造影表现将病例分为胆管狭窄组(吻合口狭窄组、肝门区狭窄组、多发性狭窄组)、胆漏组及胆汁瘤组;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PTBD+球囊扩张术及PTBD+胆道内支架植入术;胆道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内外引流,引流期间每隔1~3个月更换引流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组别、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比较不同引流方式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可能影响介入疗效的因素。使用SPSS14.0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90例患者首次PTC技术成功率100%,首次PTBD技术成功率97.8%。其中胆管狭窄75例(吻合口狭窄22例、肝门区狭窄23例、多发性狭窄30例),胆漏8例,胆汁瘤7例;单纯行PTBD19例、PTBD+球囊扩张50例、PTBD+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植入21例(内涵管16内,金属支架5例)。
经皮介入治疗总的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34/90)、46.7%(42/90)、15.5%(14/90)。各组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胆管狭窄组34.7%(26/75)、52.0%(39/75)、13.3%(10/75);胆漏组100%(8/8)、0、0;胆汁瘤组0、42.9%(3/7)、57.1%(4/7)(P<0.05)。各组间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胆管狭窄患者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吻合口狭窄59.1%(13/22)、40.9%(9/22)、0,肝门区狭窄34.8%(8/23)、60.9%(14/23)、4.3%(1/23),多发性狭窄16.7%(5/30)、53.3%(16/30)、30.0%(9/30),(P<0.05)。吻合口狭窄及肝门区狭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P<0.05);吻合口狭窄与肝门区狭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内涵管及金属支架治愈率分别为68.8%(11/16)及40.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供肝类型、供肝动脉通畅度、胆泥形成情况及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影响LT术后胆道并发症介入疗效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
胆道引流期间,采用外引流方式患者胆道感染发生率为16.9%(12/71),内外引流方式者为47.4%(9/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经皮介入治疗是LT术后胆道并发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配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植入能有效减轻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经皮介入治疗对LT术后胆漏疗效最好、胆管狭窄疗效次之、胆汁瘤疗效最差。对肝内多发胆汁瘤患者宜尽早再次肝移植。
2、供肝类型、供肝动脉通畅度、胆泥形成情况及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影响LT术后胆道并发症介入疗效的主要因素,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通畅、未伴胆泥形成及供肝冷缺血时间较短者介入疗效较好。
3、胆道引流方式宜首选外引流,可有效降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引流管尽可能在首次PTBD时或PTBD后短期内通过狭窄段,以免发生狭窄处永久闭塞;胆道内支架植入时,建议使用内涵管代替金属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