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究薄芝糖肽预处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上清液对胃癌细胞AGS形态学的影响。2.利用PBMCs与胃癌细胞AGS共培养,设定时间因素、分组因素,探讨薄芝糖肽预处理的PBMCs对胃癌细胞AGS相对增殖活性的影响。3.通过划痕实验,确定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上清液对胃癌细胞AGS迁移的影响。4.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薄芝糖肽作用于PBMCs的可能靶点进行预测,筛选药物作用的蛋白靶点和通路,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的上清液作为分组因素,培养24小时后,IPP 6.0软件测定AGS细胞的面积、核面积、feret最小值、feret最大值、feret平均值、梭形细胞面积等形态参数,比较不同分组间的各形态参数的统计学差异。2.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作为分组因素,PBMCs与胃癌细胞AGS共培养,测定4h、8h、12h、24h、48h时AGS细胞增殖活性,比较有无薄芝糖肽预孵育的PBMCs对胃癌细胞AGS增殖的作用。3.分两组干预胃癌细胞AGS,实验组为150mg/L薄芝糖肽干预的PBMCs上清液培养,对照组采用无薄芝糖肽干预的PBMCs上清液培养,划痕愈合实验,在0h、12h、24h同一视野×10倍镜下拍照,IPP 6.0软件处理图片,测定细胞AGS的迁移距离,计算迁移率。4.查阅文献,筛选及选取薄芝糖肽的有效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平台,通过靶点功能、作用通路分析,对薄芝糖肽作用的相关靶点做出预测分析。结果:1.细胞形态学实验显示,实验组的胃癌细胞AGS的核浆比、梭形细胞的面积、Feret最小值、Feret最大值、Feret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875、-8.102、-6.459、-8.191、-9.511,五个细胞形态学指标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薄芝糖肽预处理的PBMCs分组处理因素与胃癌细胞培养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的P<0.05,说明分组和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对胃癌细胞相对增殖活性影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分组因素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细胞AGS相对增殖活性的曲线图显示,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干预胃癌细胞AGS的实验组相对增殖活性总体低于对照组。3.划痕区域平均宽度的重复测量分析显示,分组和时间交互作用的F=1.045,P=0.395,表明时间因素和组间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的上清液组间因素的F值为11.2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的上清液显著抑制AGS细胞的迁移;时间因素的F值为64.2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作用时间段AGS细胞的增殖活性不同。胃癌细胞AGS迁移率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的P=0.7323,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的上清液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两个处理组间比较的F值为12.96,P值为0.0070,薄芝糖肽预处理PBMCs的上清液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AGS的迁移率;时间因素的F=23.07,P=0.0014,不同时培养时间节点,胃癌细胞AGS的迁移率不同。PBMCs的培养上清液孵育12小时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0.6220、0.3801,二者差值为-0.2419,95%的置信区间为(-0.4800~-0.003872),t值为2.7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孵育24小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0.8942、0.6956,差值为-0.1986,95%置信区间为:(-0.4367~0.03947),t值为2.295,P值大于0.05,24小时处理组的迁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预测出薄芝糖肽成分之一的灵芝嘌呤的功能和通路,包括细胞组成成分、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的多个方面,促进细胞增殖的通路主要与磷脂酰肌醇聚糖1网络途径有关。结论:1.薄芝糖肽可以调节PBMCs的功能,进一步影响抑制胃癌细胞AGS的各项形态学指标,抑制其增殖和迁移。2.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薄芝糖肽注射液调节胃癌患者的PBMCs,进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聚糖1网络途径等多种通路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