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脑大、小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使用核磁共振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大、小动脉血管病变,来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并分析脑大、小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情况,提示二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非SVD患者,一组是SVD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对其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等情况进行评估,对所有患者的血管高危因素进行研究,如高甘油三酯(TG)、高总胆固醇(TC)、高Hcy浓度、饮酒、糖尿病、高血压、性别、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等,并对卒中患者进行随访,使用Barthel指数(BI)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大动脉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对脑小血管病常见亚型与大动脉病变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共24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组本研究,其中SVD组患者109例,对照组非SVD组患者124例。平均年龄(64.24±10.53)岁。本文经过实验研究发现,SVD独立危险的因素包括四个,第一个是高总胆固醇(TC)(95%CI:1.04~2.20,OR=1.53),第二个是高血压(95%CI:1.23~2.67,OR=1.80),第三个是男性(95%CI:1.43~3.16,OR=2.20),第四个是年龄(95%CI:1.10~2.47,OR=1.67)。本文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和非SVD患者组比较,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四个,第一个是糖尿病(95%CI:0.69~2.47,OR=1.57),第二个是高血压(95%(CI:1.24~2.68,OR=1.79),第三个是男性(95%CI:1.42~3.14,OR=2.17),第四个是年龄(95%CI:1.11~2.48,OR=1.59)。本文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和非SVD患者组比较,L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四个,第一个是高总胆固醇(TC)(95%CI:0.37~1.89,OR=0.94),第二个是高血压(95%CI:1.48~2.95,OR=1.92),第三个是男性(95%CI:1.39~3.07,OR=2.21),第四个是年龄(95%CI:1.10~2.59,OR=1.61)。在所选243例患者中,有10.3%的患者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即25例患者,其中有1.2%的患者为闭塞,即3例患者,有1.2%的患者为重度狭窄,即3例患者,有3.7%的患者为中度狭窄,即9例患者,有7.8%的患者为轻度狭窄,即19例患者。有72.4%的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即176例患者,其中有45.3%的患者为多发斑块,即110例患者,有38.7%的患者为易损斑块,即94例患者,有57.2%的患者为斑块,即139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水平是(1.03±0.16)mm、斑块总面积(TPA)平均水平是(32.64±52.21)mm2。检出颅内动脉狭窄(任何程度)者39例(16.5%),其中轻度狭窄27例(11.1%),重度狭窄10例(4.1%);闭塞2例(0.8%)。S VD与非SVD组调整年龄、性别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SVD明显相关的因素有四个,第一个是易损斑块(95%CI:1.08~2.35,OR=1.58),第二个是IMT增厚(95%CI:1.19~2.75,OR=1.81),第三个是颈动脉狭窄(95%CI:1.51~6.39,OR=3.23),第四个是颅内动脉狭窄(95%CI:1.23~6.12,OR=2.97)。LI患者与WML患者相比,两者在三个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一个是易损斑块(95%CI:1.24-2.39,OR=1.61),第二个是颈动脉狭窄(95%CI:1.58~5.27,OR=2.93),第三个是颅内动脉狭窄(95%CI:1.84~7.12,OR=4.73)。在预后方面,SVD患者无论是全因死亡比例还是MRS评分都低于非SVD患者,BI评分高于非SVD患者,P<0.05,有显著差异。但是二者的卒中复发比例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SVD与非SVD的危险因素有明显差异,LI、WML与非SVD的危险因素也均有不同,SVD与大动脉血管病变有关,亚型中LI与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关系密切,WML与颅内血管狭窄关系密切。在短时间内,和非SVD相比,SVD的预后较好,但是远期则没有明显区别。通过对SVD常见亚型及其危险因素进行揭示,有助于临床上对SVD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为医疗人员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