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胃承气汤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用于“缓下热结”的代表方,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疗效显著,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近年来,作为加减配伍的常用“基础方”,已被成功地运用于临床多科疾病的治疗,如慢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荨麻疹、老年性便秘、肠梗阻等,应用十分广泛。为顺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和中医药发展进步的趋势,本实验以复方整体为研究对象,将调胃承气汤研制成新型配方颗粒供临床调配使用,充分发挥经方的运用,并改变长久以来中药—“饮片入药,临用煎汤”的用药方式。目的:本实验选用临床疗效确切的调胃承气汤为研究对象,采用药效学和化学结合的手段,从组方选药、制备工艺到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质量对比,进行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的规范化研究,构建规范、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为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黄、炙甘草、芒硝项下要求,对原药材饮片进行入药标准的研究。2.将大黄炮制前后分别纳入调胃承气汤,进行泻下、胃排空、小肠推进的对比实验,以及对小鼠基础代谢和胃组织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3.以药物的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芒硝后下共煎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结合型葸醌、游离型蒽醌、甘草酸含量及出膏率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在单因素试验考察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传统煎煮条件进行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4.以颗粒的外观性状、水分、成型性、溶化性、吸湿性等为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佳辅料品种、配比及用量,并对成型颗粒进行质量验证和临界相对湿度、休止角考察;进行薄层鉴别、常规检查(性状、水分、粒度、溶化性、微生物限度)、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研究,并起草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5.在化学成分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中主要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在药效作用上,造阳明腑实之胃肠燥热证大鼠模型,对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肠组织病理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各饮片质量符合药典标准。2.复方中大黄酒洗后泻下作用明显,“伤胃气”的作用大为减弱,药效作用体现在:既保证了泻热通便的目的,又缓解了不良反应的影响。3.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煎煮工艺为加11倍量水,浸泡66 min,煎煮2次,28min/次,入芒硝共煎20min。优选工艺的试验值与预测值偏差小,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4.筛选出最佳成型辅料为乳糖和甘露醇,以清膏:乳糖:甘露醇=1:3:1最优配比混合制粒,制得的颗粒大小均匀,成型性、溶化性、流动性均好,且不易吸潮。临界相对湿度为69%,休止角<40°;5.初步稳定性结果显示,3个月内颗粒质量稳定。根据鉴别、检查、含量等考察结果起草了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6.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基本一致,配方颗粒中6种特征成分的含量高于传统汤剂;药理结果显示:相同剂量下,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组较传统汤剂组给药效果好。结论:调胃承气汤中采用酒洗大黄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性。优选的调胃承气汤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可显著地提高颗粒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质量可控、工艺合理,为临床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