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状态,了解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分级、病程与排尿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对我院49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损伤部位、损伤分级、损伤病程、排尿方式之间膀胱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异。2.调查151例脊髓损伤患者不同时期的排尿方式,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患者出院后随着病程延长排尿方式的变化,选取病程超过13月的患者病例,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损伤部位、不同损伤分级之间患者排尿方式的差异。3.按照Brislin翻译模型对英文版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表(NBSS)进行翻译、回译及调试,形成中文版NBSS,采用Cronbach’s α系数与重测信度评价NBSS的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专家内容效度指数评价NBSS的效度。应用汉化的NBSS对14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以损伤部位、损伤分级、损伤病程、排尿方式为分组变量,NBS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为检验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以NBSS总分为应变量,损伤部位、损伤分级、损伤病程、排尿方式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1. 49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30例(61.2%)患者顺应性低;膀胱感觉正常、敏感、减退、缺失分别占30.6%、4.1%、30.6%、34.7%;储尿期逼尿肌正常、过度活动分别占61.2%、38.8%,排尿期逼尿肌正常、收缩力低下、无收缩分别占4.1%、42.9%、53.1%。不同损伤部位患者的膀胱顺应性、排尿期逼尿肌功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感觉、储尿期逼尿肌功能、膀胱容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损伤分级患者的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功能、膀胱容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感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损伤病程患者的膀胱感觉、排尿期逼尿肌功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顺应性、储尿期逼尿肌功能、膀胱容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排尿方式患者的膀胱顺应性、膀胱感觉、逼尿肌功能、膀胱容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15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方式追踪调查显示,随着病程延长,留置尿管、间歇导尿的比例有所降低,失禁比例有所增加,叩击/挤压/腹压排尿、自行排尿比例随着病程逐渐增加。90例早期留置尿管患者追踪观察至大于13个月时留置尿管比例最高,占25.9%; 40例早期间歇导尿患者追踪观察至大于13个月时,43.3%的患者可自行排尿,但是有16.7%的患者发生失禁。排尿方式与不同损伤部位有一定关系,颈段、腰段、骶段脊髓损伤患者最主要的排尿方式为自行排尿,胸段脊髓损伤患者最主要的排尿方式为叩击/腹压/挤压排尿;与不同损伤程度也有关,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最主要的排尿方式均为自行排尿,但是完全性损伤患者自行排尿比例较低,有17.8%留置尿管,不完全性损伤患者自行排尿比例较高,但仍有15.5%留置尿管。3.应用汉化的NBSS对148例SCI患者的NBSS调查显示,失禁维度、储存和排空维度及总分在各损伤部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果维度在损伤部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失禁维度、总分在各损伤分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储存和排空维度、后果维度在各损伤分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失禁维度、储存和排空维度及总分在各损伤病程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果维度在损伤病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失禁维度、储存和排空维度、后果维度及总分均在排尿方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损伤部位、损伤分级、损伤病程、排尿方式对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有统计学意义(F=8.656, P=0.000),可解释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总分69.6%的变异。结论:1.脊髓损伤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分级、损伤病程不同,膀胱功能不同。2.脊髓损伤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分级、损伤病程影响其排尿方式。3.脊髓损伤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分级、损伤病程、排尿方式影响其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