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大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并有明显的“中国制度”约束特征,对中国经济转型成败影响重大。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是转型期学界与政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利于充实相关理论并提供实践指导。   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实际情况,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国民经济增长效应与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基于实证与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收入增长的对策措施。具体而言,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研究工作:   ①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分析。论文将人力资本领域提出的职业流动理论引入到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中,构建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验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市发展、家庭特征以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的影响。在研究中,论文还基于中国户籍制度及国有经济单位招工等方面的限制性,考察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经济单位所有制性质、贫困率以及农户家庭投资对农村劳动力流向与动机的影响强度。   ②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国民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根据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两部门经济划分,引入各省农业增加值与非农业增加值变量,构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国民经济增长效应模型,从时间层面的行业流动和空间层面的城乡流动分别考察农村劳动力流动带动农村和城镇两部门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③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分析。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有选择地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时间层面实证和区域断面实证。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区域断面实证中,考虑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作用。   ④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的微观考察。在综合村级变量与劳动力家庭特征等因素对农民家庭非农收入的影响基础上,利用三峡重庆库区农业普查样本数据库村及农民家庭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收入总量与结构变化的影响。   ⑤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论文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果,从制度保障、劳动力市场体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劳动力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论文将收入增长问题纳入到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典理论分析框架内,在研究视角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审视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要素配置与拉动效应、农户家庭收入变迁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贡献,在理论上扩展了现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视角。   ②论文遵循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两部门经济划分,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带动了两部门经济增长。而现有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的影响,普遍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流入地的经济增长而阻碍了流出地的经济发展。这就为解决中国城乡经济发展难题过程中兼顾农业与非农业经济同步发展找到了证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问题有更好的理解。   ③论文实证研究既有统计数据分析,也有微观调查数据(村、户)分析,通过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家庭收入增长效应,综合考察村级控制变量与家庭特征变量的影响,使论文突破以往研究中重视农户家庭而忽视村级经济要素影响的研究局限。事实上,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家庭收入增长过程中无疑受到村级经济变量的影响,论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方面的预期判断。因此,这些改进对于今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波光水韵:荡舟“两江四湖”rn奇峰、秀水、美石、幽洞,让桂林秀冠神州,饮誉世界.而观赏夜幕下的桂林,星稀月朗,霓虹闪耀,湖光塔影,波光潋滟,又是另一番心境了.rn漓江、桃花江
期刊
期刊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从理念上到行动上,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使学生高效的学习数学,并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更加广泛地重视,针对劳动者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劳动合同法》,该部法律相对于1995年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在该时代背景下,文化导入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已经变得愈发重要,由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