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强调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表明幼儿园不仅要把游戏的权利真正还给儿童,还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实现教育目的。区域游戏,又称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及研究。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现游戏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现已成为一种常规教育形式并得到有效地开展,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得到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区域活动的普遍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区域游戏的介入指导行为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效果紧密相关。但由于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指导行为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支撑,幼儿教师对介入指导行为大都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未能形成系统的行为指导,从而使得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得不到保障。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温州某公办幼儿园的三个大班为个案,对带班的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教龄均十年以上)在区域游戏的介入指导行为进行研究。从介入指导行为的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介入行为引发者、教师介入时身份、介入主题、介入方式、介入后结果,对教师的介入指导行为过程进行量化,再结合访谈等质性分析,客观描述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大班教师介入幼儿区域游戏指导行为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介入最多的主题是对常规秩序的控制以及对游戏玩法的强调。介入过程方面,教师使用最多的语言方式是指令性语言;教师常选择对幼儿进行指示命令和提供帮助的行为指导;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大多能以积极平和的情绪进行介入指导。介入结果方面,教师多在单次介入后立即离开游戏现场;幼儿多会接受教师的指导,但常在完成教师要求后又继续自己之前的游戏,或被中断游戏后开始新的游戏活动。研究从介入前、介入时和介入后提出相应建议,主要包括介入前教师应充分观察,适时调整教师的自身角色;介入时把握最佳介入时机,灵活选择介入方式;介入后关注幼儿游戏表现,不断反思提高自身指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