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通考·经籍考》是中国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马端临所作的一部重要解题目录,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特别是清代以来更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但纵览前人的研究成果,多只是粗线条的体例描写与例证枚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有待进一步地扩展。因此笔者针对《经籍考》材料来源多样化的“辑录体”编纂体制,以《经籍考》为中心建立了“《文献通考·经籍考》数据库系统”,将作为《经籍考》主要引文来源的六部书目以及其它非书目来源的原文与《经籍考》正文中的每一段逐一链接。在此基础上,结合历代相关典籍与专著,利用数据库系统强大的检索、排序、分类汇总等功能对《经籍考》中书目、撰者、引文等著录要素逐一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全文分析研究,归纳其体例,挖掘其学术内涵,力求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综述《经籍考》的版本及其在历代书目中的著录与评价情况,进而陈述了笔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书目的数量范围与引文来源的分析》首先分析了《经籍考》的内容层次及其编纂体例,接着以《经籍考》的两大基本层次——书目与正文为中心,通过对书目的数量及其分类构成的分析考察其深层的学术背景与反映的学术内涵,又通过对正文来源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讨论了《经籍考》中引文的构成及其所反映的学术状况。
第二章《(经籍考>的分类体系及其归类调整》针对前人多框架分析而不够深入的问题,采取与前人不一样的思路:即将微观的书目归类与宏观的分类体系相结合分析。在提取与《经籍考》有引用关系的六部主要书目的基础上,从对《经籍考》中具体引用和调整这六部书目归类入手,结合目录学的发展过程分析其来源与马氏所作的调整,进而上升到分类的层面讨论其学术构成,从中可以考见其归类与分类之源流得失。
第三章《〈经籍考〉中重见与参见现象的分析》在对《经籍考》及其来源的全文分析的基础上将《经籍考》中的重见与参见现象进行了归纳并逐一予以分析,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其体例及其得失。
第四章《〈经籍考〉书目撰者题名的校勘分析》将《经籍考》中位于引文开头的书目撰者之题名与其来源《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及《崇文总目》相比勘,对其异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并逐一分析其得失缘由,以此概见《经籍考》校勘价值之一斑。
本文前三章主要侧重于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分析,第四章侧重于校勘学的分析。通过以上内容,力争在前人基础上推进《经籍考》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